那時候,萊茵軍團一部在屈斯蒂納將軍的率領下長驅直入,于1792年10月21日攻陷普法爾茨地區,占領了選侯轄區美因茨,選侯埃爾塔被迫流亡。
等到法軍占領美因茨后,在屈斯蒂納的支持下,美因茨的雅各賓派俱樂部主導了在占領區推進民主、共和統治秩序的草創工作。不久,萊茵河左岸許多城市紛紛響應,主要包括施佩耶爾、沃爾姆斯和賓根等城市,為共和國的建立贏得了必要的群眾基礎。
1792年12月15日巴黎的國民會議通過“巴黎法令”,要求法國革-命軍控制的占領區的統治權由國民會議的特派員全權負責,以保障在這些地區順利建立法國式的民主秩序。
于是在法國人的干預下,1793年初萊茵河左岸開始籌備新的政-府機構和憲法,130名代表前往美因茨參加立憲會議。
3月17日,代表們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議會“萊茵河-德意志國民會議”,正式宣布萊茵河左岸地區組建共和國。隨后,新的國民會議還通過了幾項重要法案。
實際上從1793年4月起,普魯士軍隊就開始在美因茨郊外駐扎,并不斷向城中開炮。“美因茨共和國”一直處于戰火的夾縫之中,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
由于寡不敵眾,7月23日美因茨守軍被迫投降。之后,共和國期間通過的各項法令被廢除,舊有的統治秩序得到恢復,選侯埃爾塔重返美因茨,“美因茨共和國”的歷史就此終結。
作為“美因茨共和國”的同時代人,無論是積極擁抱大革-命的席勒,還是對革-命趨于保守的歌德,他們都對這個“共和國”充滿敵意。尤其是后者無數次公然宣稱:“美因茨共和國的覆滅,其實是被法國人占領的城市重新回到德意志懷抱的象征”。
而在后世,德國的歷史學家在紀念美因茨共和國誕辰220周年之際,一致共同強調:“它(美因茨共和國)在我們的歷史上是激動人心同時又十分復雜的片斷,她經常被誤解,甚至受到排斥……但是對于德意志歷史而言,她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沒有哪個德意志的城市,能夠像1792-1793年間的美因茨那樣,如此早地展開來自西方的公民權利和民主的實踐活動。
……
下午1點40分,在與比利時民眾代表團,包括說法語的瓦隆人與說荷蘭語的佛拉芒人,一同共進午餐。賓主雙方告別后,安德魯就快步回到自己的大辦公室,爭取時間在沙發上小歇片刻。
兩點整,副官科蘭古的急促敲門聲吵醒了沙發上的執政官。
“誰來了?”安德魯打了個哈欠問道。
“約瑟夫·戈雷斯,一位來自萊茵蘭的德意志共和派人士。”副官疾步上前,為安德魯遞上一件外套。
“該死的德國佬,該死的雅各賓派!”
或許是被人打攪了午休,法蘭西執政官忽然憤憤不平的罵了一句。此刻,科蘭古少校自動忽略了安德魯統帥也屬于德意志后裔的這一事實。
因為在下一分鐘之后,洗漱過后的安德魯已神采奕奕的守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等待那位德意志友人的到來。
約瑟夫·戈雷斯是一個高大威猛的日耳曼人,但與絕大部分德意志民眾不注重邊幅不同,平民出身的戈雷斯相當注重自己的外表禮儀,對方的西服、禮帽與皮鞋都是嶄新的,沒有一絲灰塵,估計在進入波旁宮的時候,還專門擦拭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