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初出茅廬的梅特涅
在18世紀晚期,當大革-命席卷整個歐洲的時候,被摧毀的不僅僅是封建君主制,還有千百年來維系社會秩序的教會。
在1792年之前,萊茵蘭地區的經濟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以服務于教會諸侯的奢華宮廷為中心,如特里爾和科隆大主教及其所在的“駐蹕城市”。
然而,革-命法國的入侵永久性地摧毀了這種“穩定的經濟模式”。主教諸侯、他們的宮廷及主教堂教士都逃亡到萊茵河的另一邊,他們的財產和土地則被入侵者沒收。
和巴黎手工業者類似,萊茵蘭的數以千計的人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因為奢侈業和服務業是這些中小城鎮民眾的經濟命脈。即便是希望從眾多教會地產的世俗化中牟利的人也失望了。
可即便如此,另一時空中的萊茵河左岸地區,并沒有發生類似于比利時的西北部農民起義。
萊茵蘭的最可怕后果,也不過是大量違反和無視法國權威的行動:自由樹在夜里被砍倒,收稅官員受到言語上的恫嚇,鼓舞善良的德國人挺身反抗壓迫者的煽動性傳單四處流播……
之所以沒能爆發萊茵蘭起義,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國民公會與軍委會擔心說德語的士兵背叛共和國,因而沒有在此強行征兵。所以,當地德意志民眾盡管對法國占領軍雖有怨氣,但怒火的“當量”不足,難以點燃星星之火;
其二,18世紀晚期的德意志民族依然是一片散沙,缺乏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與凝聚力,而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普魯士和它的君主,如今卻成為革-命法國的準盟友。至于奧地利,守戶之犬而已。
等到安德魯結束了對旺代與布列塔尼的征討之后,權柄繼續增長中的執政官,可以堂堂正正的著手處理萊茵蘭的問題。
首先,安德魯促使救國委員會向國民公會推動了一項提案,就是萊茵蘭民眾付給前領主,現占領軍的各種苛捐雜稅,將以整修道路、開挖運河、購買軍需、提供勞務等不同形式,返還給當地人;
其次,在法國-軍隊的持續打擊下,國內左右兩派極端勢力與各地叛軍被提前掃蕩干凈,加之法蘭西銀行的設立,一攬子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政策的陸續出臺,使得法國在1795年9月之后的經濟狀況,比起另一時空要好的多;
第三,鑒于政治與經濟的好轉,經濟委員會逐漸減少了大額指券的發行,繼而鼓勵以現金方式支付薪酬,反而促使指券價格迅速回升,目前已接近票面價值的40%。而在未來的3到5個月,全新的法郎將取代里弗爾,成為共和國的新一代法定貨幣;
第四,下令當地軍隊制止激進分子(德意志雅各賓派),在萊茵蘭地區迫害教士。那是在整個法國北方已禁止區分宣誓與不宣誓教士,前提是不煽動武力反抗共和國。所以,無論是天主教、新教及其建筑和習俗,都不得受遭受任何形式的褻瀆;
此外,鑒于什一稅被禁止征收,取法供養的教士生活拮據,占領軍允許教士接受教民的募捐,可對日常彌撒活動予以收費,至于教堂所收的財物必須全部登記在案,隨時接受巴黎派遣的宗教事務特派員的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