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布呂歇爾將軍的確是一個極其勇猛的戰士,殺起敵來特別地“忘我”,但在生活中卻是一個特別放蕩的混蛋兵痞,他酗酒、嗜煙、好色、戀賭,平日里舉止粗魯不說,還時不時的胡言亂語。
由于普魯士的將軍們嚴重懷疑布呂歇爾上尉的頭腦,存在著嚴重問題(認知障礙)。所以,盡管后者作戰勇猛,但他始終不能晉升到少校。
然而,這個被腓特烈大帝趕出普魯士軍隊的混蛋,卻擁有領導者擁有的兩個優良品質:愛護士兵與尊重知識。
第一條,讓布呂歇爾贏得部下尊敬和士兵的愛戴;后一條,主要表現為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因為格奈森瑙少校讀過書,而且畢業于一座著名大學。盡管對方是奧地利人,但布呂歇爾卻依然很器重。
10個月前的“萊茵蘭保衛戰”盡管失敗了,但布呂歇爾依然力排眾議,晉升格奈森瑙為少校。
而當年他本人從上尉到少校,可是用了15年時間,才跨出了下級軍官向中高級軍官的最后一道門檻。
不僅如此,等到布呂歇爾將軍出任普魯士駐法使領館武官時,他還將格奈森瑙刻意帶到身邊,時不時向部下請求文學藝術。
當年,布呂歇爾曾在這方面吃過大虧。
由于已過世的腓特烈大帝是個喜好文學哲學和音樂的文化人,所以他也要求他的軍官們要有高素質,最起碼得有點“紳士”風度,不能給他丟人。然而布呂歇爾諸多“沒素質”的行為,注定他在“大帝”的軍隊中吃不開,于是被強制退役。
在受到法國外交部的觀戰邀請后,以武官布呂歇爾為首,包括格奈森瑙少校等5人在內的普魯士軍事代表團,于9月10日從巴黎啟程,前往美因茨軍團,五天之后,他們來到了450公里外的沃爾姆斯鎮。
此刻,法國人與德意志聯軍在沃爾姆斯要塞的戰斗已接近尾聲。最終,沃爾姆斯要塞不得不掛起了白旗,選擇了投降。
更確切地說,法國-軍隊是在動用了15門大口徑的臼炮,以及上百門攻城重炮,通過長達15天的狂轟濫炸,借助炮火把整個要塞夷為平地,而里面的3千守衛者,除了舉起白旗走出要塞的5百士兵外,其他守軍基本上已經長眠于這一片瓦礫堆里。
當格奈森瑙少校與一干普魯士同僚,跟隨法國-軍隊的士兵一走進沃爾姆斯要塞時,發現地上躺著無數具被炸爛的尸體,以及一堆堆浸透了死者鮮血的泥土和鵝卵石。
戰場上,普魯士少校很快就留意到那種從數百米天空,極速降落的,重達100公斤大鐵球,輕松擊垮了要塞與碉堡最薄弱的頂部建筑。此外,這種能夠發射大鐵球的巨型臼炮,還可以發射子母開花彈,給予那些失去碉堡屏障的士兵,各種毀滅性的打擊。
很快,格奈森瑙少校代表軍事考察團要求近距離觀看那種被法國炮兵描述為“勝利者”臼炮的大殺器時,隨行的法國-軍官很是歉意告訴普魯士少校,這需要得到軍團總指揮圣西爾將軍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