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面,還有駐防法瑞邊境的阿爾卑斯軍團5萬人,以及意大利軍團的10萬人,合計15萬人;
此外,還必須再加上東部邊境省份的各個二線預備役軍團,以及隨時可以參戰的憲兵部隊,法蘭西在東線戰場上的總兵力已多達40萬,而其中的野戰部隊不低于30萬人。
這些法軍士兵與他們的各級指揮官都經歷了比利時戰場、萊茵蘭戰場與西班牙戰場的血腥洗禮,作戰經驗豐富。數天前,還奪取了美因茨等地,并且越過了萊茵河,將戰線推進到右岸地區的數十公里,官兵士氣比較高漲。
與此對應的,哈布斯堡王朝暨神圣羅馬帝國各諸侯的參戰部隊,同樣分屬于兩個集團。其中,就有武姆澤(維爾姆澤)元帥下轄的上萊茵軍團,約3萬人,防區從許寧根到美因茨;以及奧地利老將軍瓦滕斯萊本指揮的下萊茵軍團,約9萬人,防區為美因茨到杜塞爾多夫。
上述合計總兵力12萬左右。
其中的3萬人,屬于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下的奧地利、波西米亞與匈牙利等地征集而來的新兵。這些人在一個月前,還屬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毫無作戰經驗,戰場心理素質差。
此刻,法軍與德意志聯軍在萊茵戰場的總兵力對比,屬于20萬對12萬,超過了1.7:1,自然是優勢在我。事實上在敵我兵力方面,與另一時空的1796年德意志東南部戰爭,相差并不大。
在1796年2月,主導共和國戰爭的執政官卡爾諾,計劃分三路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進軍,以迫使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與奧地利大公弗蘭茨二世徹底屈服,繼而承認法蘭西的自然疆界。主要是對法國占領萊茵河左岸的比利時與萊茵蘭等地的確認。
法國派出了由儒爾當率領的桑布爾與默茲軍團,對抗北部的德意志下萊茵集團軍(瓦滕斯萊本部);由莫羅率領的萊茵與摩澤爾軍團,迎戰南部的德意志上萊茵集團軍(武姆澤部);而第三軍團,屬于輔助軍團的意大利方面軍,則由拿破侖指揮,穿過意大利北部逼近維也納。
在萊茵戰場的最初階段,儒爾當與莫羅指揮的軍團分別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不僅成功渡過了萊茵河,還數次擊敗了奧軍總指揮官卡爾大公的帝國分遣隊。
等到7月下旬,兩個法國-軍團深入德意志東部和南部,從而逼迫神圣羅馬帝國的南部各邦國,簽訂了一系列懲罰性的停戰協議。
到了8月份,法軍因戰線擴張而過于分散,加之儒爾當與莫羅之間的競爭,也使兩個法國-軍團之間的合作變得復雜。
最終,儒爾當與莫羅都被處于兵力劣勢的卡爾大公逐一擊破,不得不丟盔棄甲,很是狼狽的退守萊茵河左岸。
由此在萊茵戰場上,全法國最強大的兩個集團軍,在經歷了半年多的浴血奮戰,付出了無數代價,而最后的結果,卻只能悻悻的回到交戰初期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