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魯曾在比利時戰場與卡爾大公有過數次的間接交鋒,但由于雙方豬隊友的某些“出色表現”,使得他們兩人各自贏了一兩場。總體來說,至少是在戰術層面,大家屬于半斤八兩,不分勝負。
所以,如今已身為法軍最高統帥的安德魯,非常重視與卡爾大公的下一次交手,他既不會掉以輕心,更不會畏首畏尾。
在戰略上,鑒于安德魯在共和國督政-府內部近乎獨-裁的身份與地位,使得他可以輕而易舉的調動全法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依照總參謀部的進攻方式,打贏結束反法同盟的“1796年戰爭”。
反觀對面的卡爾大公,時不時要提高警覺,防止被身邊的豬隊友帶到坑里,還要疲于應對其兄長,神羅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弗蘭茨二世的種種猜忌。
這方面,穿越者比起卡爾自己更清楚,自然會積極加以利用。
或許是掌握了更多戰爭資源的緣故,如今安德魯的作戰思路趨于保守與穩健,越發推崇起一百二十年之后的“蘭切斯特方程”,強調兵多將廣,武器先進與后勤保障,而不是依靠各種小計謀。
所謂的“蘭切斯特方程”,就是常微分方程組描述敵對雙方兵力消滅過程,定性地說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蘭切斯特方程證明,相同戰斗力和戰斗條件下,1000對2000人作戰。幾輪戰斗下來。人多方只要傷亡268人就能全殲1000人的隊伍。
用安德魯的話來說,在保障后勤補給作為首要前提,以及己方士兵數量和兵源素質兩方面都超過敵方的時候,未來戰場上的各級指揮官,只需嚴格依照參謀部的計劃行事就可以了。
經歷了4年多浴血奮戰,法國在總參謀部與各級指揮官的能力,士兵的數量與素質等方面,都遠超奧地利率領的德意志邦國聯軍。
因此對于一位優秀的統帥而言,協調各軍團的高級指揮官的關系,保障大軍出征期間的后勤供應,那就是重中之重了。
為此,安德魯將德高望重,戰功赫赫且為人謙虛的索漢與佩里尼翁,推上兩大集團軍的總指揮位置,加之執政官安德魯的坐鎮指揮,就可以避免另一時空,儒爾當與莫羅為獲得德意志邦國的戰爭主動權與賠償金,而不顧戰略大局與友軍安危,毫無章法的攻城略地,無限拉長交通補給線的拙劣打法。
此外,索漢曾長期在北方軍團擔當代理總指揮,而佩里尼翁不僅是前東比利牛斯軍團的總指揮,還是現任憲兵司令官。他們兩人的過往戰績與個人威望,足以壓制軍中某些有才能的刺頭,諸如旺達姆、內伊和圣西爾,以及懷著不少小心思的克萊貝爾、勒菲弗爾與蘇爾特等人。
當然啦,作為穿越者的法蘭西執政官還手握著好幾個殺手锏,除了已知的“勝利者”臼炮外,東線的4個大軍團,30多萬大軍已經或是正在對現有的燧發槍進行改造。
依照陸軍部的統一規定,到1795年12月31日(共和3年雪月12日)之前,東線30萬野戰部隊60%的士兵,將手持一把以雷酸汞為發射藥(內裝起爆藥的金屬殼)的擊發槍。等到1796年3月之后,東線4個大軍團就將全部換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