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集團軍中,誰擁有與敵方簽署停戰協定的權利?”問話的是總參謀長,貝爾蒂埃將軍。
“依然是國民公會,哦不,應該是五百人院或元老院派出的國會代表。”安德魯改口道,那是兩院議會已在11月2日正式成立。
安德魯又說:“但在另一方面,集團軍或軍團的總指揮官可以基于戰場上的充分考量,擁有否決該和約的權利。”
換言之,將軍們無法與諸侯國私下締結任何形式的和約與停戰協定,但他們可以拒絕執行和約,也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政治風險。
事實上,該條款并非是為萊茵河戰場準備的,因為執政官安德魯將會親臨萊茵河戰場督戰。這項規定主要是針對即將成為意大利軍團總指揮的波拿巴將軍。那是安德魯既想發揮拿破侖那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又想從一開始就限制他對政治與外交的涉足。
另外,安德魯已經通知了遠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總督塔里安,讓他在1795年年底返回巴黎,并計劃委托他領導一個兩院議員參與的五人代表團,并擔當意大利軍團的總特派員。
塔里安與上述議員計劃于明年1月前后趕赴尼斯,并帶去安德魯執政官與總參謀長貝西埃爾聯合簽署的,任命拿破侖-波拿巴將軍擔當意大利軍團總指揮的委任狀。
在另一時空,拿破侖與軍事特派員的關系,一貫都不太融洽,雙方的爭執與投訴,成為督政-府的執政官們最為頭疼的事情之一。直到在國會選舉中失利,未能成為督政府執政官之一的塔里安,擔當意大利軍團特派員之后,司令官與特派員的緊張關系才就得到了好轉。
出于很大程度上的信任,拿破侖將所有簽署和約的工作交給了塔里安,他本人只提出自己的意見與要求。由于二人的親密配合,以至于拿破侖日后遠征埃及時,督政-府依然委任塔里安充當軍事特派員。
但在那一次,由于拿破侖未與塔里安商議,就私下拋棄了在埃及遠征軍,悄無聲息的回到了法國,繼而在巴黎搞起了“霧月政變”。而拿破侖的上述背叛之舉,徹底惹怒了塔里安,兩人也最終鬧翻了。
事后,成為了第一執政和第一帝國皇帝的拿破侖,也沒故意打擊報復塔里安,只是將這位喜好鬧情緒的老朋友,“丟到”西南方向的某個富裕大區擔當最高行政長官。
在這一點上,安德魯和拿破侖很是相似。對于那些沒有實質威脅的老朋友,即便是大家最終鬧翻了,也不會暗中下毒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