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的時候,心理學家雅各布斯通過實驗發現,對于無序的數字,人們能夠回憶出的數量約為7個。不久,發現遺忘曲線的艾賓浩斯,也發現人們在一眼之后可記住約7個無序排列的字母。
而著名的心理學家米勒同樣曾發表過一篇論文《神奇的數字7±2:我們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那是米勒認為,大腦在短期的記憶中很難一次接納7個以上的“信息塊”。
而這,就是有名的“7±2”效應。
在軍事指揮方面,“7±2”效應同樣存在。簡單的解釋,就是一名指揮官所能管理的部屬團隊,最好控制在5到9個之間。如果再扣除參謀部、炮兵部隊、工兵、醫療與輜重部隊等直屬部隊,其下屬的作戰單位應該在3到5個之間。
也就是著名的“三三制”與“五五制”的由來。毫不夸張的說,在20世紀之前,心理學沒有出現或是不發達的年代,大部分軍事制度改制都是迫不得已,屬于無數血淚教訓下的產物。好在“無所不知的懂王”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于是,安德魯在與總參謀長貝爾蒂埃,上下萊茵集團軍(群)的兩位總指揮,索漢和佩里尼翁反復商議之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共和國的“軍級編制”。就如同兩年前,卡爾諾適應義務兵役制促使軍隊的變化,正式確定了法軍中的“師級編制”。
至于軍級體系的特點,就在于分散行進迅速合擊、配合支援、各軍擁有相當的自主權等等。也正是依靠著法蘭西軍隊的軍制體系,這種所獨有的組織優勢,擁有數十萬戰爭機器的龐大法國陸軍,變得靈活而機動。
在另一時空的1807年之后,軍制與之前的師制一樣,隨即成為歐洲各列強爭相效仿的軍隊編制。
依照安德魯的逐一考核,并綜合了貝爾蒂埃、索漢和佩里尼翁三人的意見,兩個萊茵集團軍(群)與總預備隊共計23萬人,分為9個軍。其中上萊茵集團下轄5個軍,下萊茵集團下轄4個軍。
每個軍將包括2到3個步兵師團,一個騎兵旅,一個炮兵團,有軍屬參謀部(含情報部)、戰地醫院、軍需輜重部(含舟橋工兵等)。總兵力控制在2.3萬到3萬之間。
在安德魯來到科布倫茨的當日傍晚,九位軍長的最終名單也順利出爐。他們分別是:
第一軍軍長,德賽;第二軍軍長,圣西爾;第三軍軍長,麥克唐納;第四軍軍長,克萊貝爾;第五軍軍長,莫蒂埃;第六軍軍長勒費弗爾;第七軍軍長,維克多;第八軍長,蘇爾特;第九軍軍長,旺達姆。
其中,第一軍到第五軍暫歸屬于下萊茵集團,總兵力約13萬左右;而第六軍到第九軍屬于上萊茵軍團,總兵力約10萬左右。
等到數周之后的“1796年戰爭”開始時,第二軍、第八軍與第九軍,將分別脫離上下萊茵集團,與來自巴黎的兩個憲兵師旅,其總兵力合計為六萬,歸屬于第一執政親自統帥的總預備集團。
預計1796年2月的時候,下萊茵集團總共有4個軍,10萬兵力;上萊茵集團總共有3個軍,7萬兵力;而總預備集團將包括2個軍與直屬的憲兵師旅,約6萬兵力,合計23萬的總兵力。
事實上,在九個軍長人選中,對于前八位軍長,總參謀長貝爾蒂埃都毫無異議,那是圣西爾、麥克唐納、克萊貝爾、莫蒂埃、維克多、蘇爾特等人,基本上都是跟隨安德魯一路南征北戰,忠心耿耿,功勛卓著的部屬。
至于德賽和勒費弗爾二人,盡管他們追隨安德魯執政官的時間很短,但總參謀長貝爾蒂埃也表示支持,因為上述二人的軍事素養、過往戰績與執政官的特別青睞,證明他們足以勝任這一重要軍職。
唯一的爭議,來自第九軍軍長旺達姆。
事實上,沒有人會懷疑旺達姆對法蘭西的忠誠,以及這位將軍取得過的不俗戰績。在北方軍團的歷次會戰,也包括圖爾寬會戰,旺達姆指揮的法軍部隊總是第一個沖入敵營,最后一個撤出戰場。這就已經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