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敘述的那般,整個撒丁-皮埃蒙特王國主要涵蓋了三片領土:第一,地中海的撒丁島(最早的撒丁王國);第二,意大利半島上的皮埃蒙特地區;第三,位于阿爾卑斯山西麓的薩伏伊公國(尼斯)。
撒丁島是位于意大利以西,北距法國的科西嘉島12公里,距離亞平寧半島200公里,是地中海中僅次于西西里島的第二大島嶼,面積2.4萬平方公里,島上有平原和花崗巖山地。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期間,扮演著“三家奴性”的薩伏伊公國,在法奧兩方陣營之間反復橫跳,居然等到戰爭結束時,它還獲得了一份不錯的戰爭紅利。
那是1720年,在法國的支持下,薩伏伊王室成功從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獲得了撒丁島,繼而成立了撒丁-皮埃蒙特王國。從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撒丁臣服于法國,逐漸與奧地利疏遠。
撒丁王國的另一片領土,薩伏伊公國位于意大利半島的西北角,阿爾卑斯山的西麓,與法國的阿爾卑斯大區和普羅旺斯大區接壤。
每當撒丁與法國交惡之際,通向意大利的薩伏伊就變成了奧法兩國的一個主戰場。1793年時,法國吞并尼斯,薩伏伊公國失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領土;等到兩年之后的1795年,薩伏伊公國大部分已被法軍占領,撒丁國王僅控制薩伏伊公國中,那些道路崎嶇的阿爾卑斯山山谷地區。
至于皮埃蒙特地區,位于阿爾卑斯山的東路,與薩伏伊隔山相望。整個皮埃蒙特三面被陡峭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山脈包圍,包括波河的起源維素山脈,及羅莎山脈。與法國、瑞士、及意大利倫巴第、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及瓦萊達奧斯塔大區相鄰。
在失去薩伏伊公國后,使得皮埃蒙特戰略地位顯得尤其重要,維也納方面因此將撒丁王國,視為阿爾卑斯山的“看門人”。
而皮埃蒙特的低地是一塊農產豐足的地區,盛產小麥、稻米、玉蜀黍及葡萄。此外該區的釀酒業、皮革制造、手工業與中轉貿易也非常發達,屬于是撒丁王國的經濟核心區,特別是首都都靈,更是北意大利地區最富庶的幾個城市之一,僅次于米蘭和佛羅倫薩。
為了捍衛富庶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國的軍隊在阿爾卑斯山的所有關口隘道都修建了堅固的防御工事,硬拼顯然是不可取的,拿破侖決定放棄傳統的進軍路線,不再沿著平躺的地中海北岸進攻奧撒聯軍,而是從北面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聯軍中路。
眼下,拿破侖面對的對手,是70多歲,作戰經驗豐富的博利厄元帥指揮的奧地利與撒丁聯軍,對方能用于野戰的機動部隊超過了5萬。
至于法屬意大利軍團,雖說總兵力已經恢復到近10萬人,但要扣除留守大本營,以及保障交通補給線和各個隘口堡壘的守軍,機動兵力大約為6萬,比起另一時空的4萬,增加了2萬人。
然而很可惜,由于拿破侖擬定的行軍線路需要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崇山峻嶺,崎嶇的山路會導致沿途補給的困難,也就決定了拿破侖不可能將6萬人的優勢兵力全部運用到戰場之上。
在與參謀長格魯希一番商討過后,拿破侖最終確定了進攻部隊為4萬人,而后續的2萬兵力將作為戰略預備隊。
來自情報部門的消息顯示,聯軍的防御看似堅固,實則過于綿長,分兵分散于群山之間的各個據點,彼此很難守望相助,實施快速支援。更為重要的事,聯軍防線的中路結合部,僅依靠三個主要據點,即卡爾卡雷、迭戈與米萊希莫保持聯絡。
基于此,拿破侖的計劃是集結意大利軍團主力,首先是向聯軍的中路,也就是蒙特諾特方向發動進攻;再利用內線優勢,迅速攻占卡爾卡雷、迭戈與米萊希莫,這三個主要軍事據點,徹底切斷西面撒丁軍隊,與東面奧地利軍隊的交通聯絡。
此后,拿破侖只要派遣部分兵力,放置于右側的迭戈,就可以成功抵擋奧軍的增援,為主力進攻都靈爭取時間。與此同時,軍團主力將從卡爾卡雷向西突進,力求盡快突破撒丁軍隊的切瓦-蒙多防線,北上逼近撒丁國王的首都都靈,繼而逼迫撒丁君主不得不乞求停戰和談。
迫使撒丁退出反法同盟,就是意大利軍團在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隨后調轉槍頭,再去對付戰斗力不錯的奧地利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