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營出來的赫什科很快就來到了南門,他首先用單通望遠鏡視察了陣地前線的情況,并從執勤少尉的報告中得知:奧地利人進攻重點為城西和城北,所以同樣只在南城外設置了一兩個警戒哨和少量的騎兵,主要是防備守軍從這里偷偷溜出來,對攻城部隊的側翼實施偷襲。
此刻在遠處,雙方大炮的轟擊聲依然在持續著。赫什科對炮聲非常熟悉,根據它們的遠近,他很快就能把奧地利人遠程重炮的射擊,以及城防要塞炮隊那斷斷續續的吼聲,詳細的分辨出來。
法軍在攻占烏爾姆的時候,唯一做失算的事情,就是沒能及時對幾個堡壘炮臺實施有效控制,導致反應過來的奧地利炮兵軍官,有機會向手下的炮手們,下達破壞城防要塞里面所有防御重炮的命令。
等到山地旅最終趕來時,分布于3座要塞堡壘的40多門大炮,大半都被鐵錘與長釘封死了火門,這也使得法軍的防御力量削弱了一半。
起初,包括霍斯、居什等人在內,法軍的主要指揮官也覺得沒什么太大問題。那是他們還有4、5米高的城墻保護,加上城內城外5干多的防御兵力,樂觀的估計能夠堅守烏爾姆至少7天以上。
那是安德魯執政官曾向霍斯旅長做出了保證,等到山地旅在拿下烏爾姆后,只需要堅守城池3到5天左右,執政官本人就會親自率領數萬大軍趕來增援,繼而前后包抄,將奧軍圍殲于烏爾姆城下。
可是誰能料到,對方指揮官維爾姆澤居然不嫌麻煩,攜帶了五十門火炮干里迢迢趕往米蘭,其中8磅與16磅的重炮就有28門。
于是在這一進一出之后,防守烏爾姆的法軍火炮數量,明顯弱于攻城的奧地利軍隊。
好在軍情局的情報給力,讓霍斯提前獲知了奧軍的火力優勢,于是居什少校奉命率領一支五百人的來復槍支隊,效仿兩年前拜雪鎮的守橋之戰,于施瓦本山的北面隘口,成功伏擊了奧地利人的炮兵部隊。
居什指揮的法軍支隊借助山崗、樹林與夜色的掩護,憑借一分鐘三發,三百米的超遠有效射程的新式線膛槍(米尼槍),成功伏擊了奧軍車隊。
其后,居什等人邊打邊撤,進行戰術上的交替掩護,不僅跳出了奧軍的圍剿,并最終給予奧軍炮兵與輜重車隊造成近兩干人的重大傷亡,其中火炮手就有百余人。
與此同時,法軍損失不足百人。唯一的遺憾,就是奧軍兵力太多,而且增援來得太快,居什的人無法接近輜重車隊,沒能借助燃燒彈引爆彈藥車。
因此,盡管奧軍炮兵在法軍的突襲中,損失了一百多名炮手,但火炮與彈藥幾乎沒有什么損失。
依照歐洲炮兵的通常標配,一門火炮普遍會配置6到8名炮手,但事實上,3到4名炮手就足以保證一門火炮的正常填裝與發射。另外,奧軍指揮官也可以從工兵連或輜重連調配一批臨時炮手。
基于此,法軍來復槍手給予奧軍炮兵部隊的打擊力度,也不過是減少了后者火炮在戰場上的發射效率。等過了磨合期,奧軍火炮依然會占據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