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燃燒-彈的最好材料是某某汽油,可惜霍斯現在搞不到石油,幸好某某的純度不錯;高粘度細面粉,是為了增加燃燒的溫度,高粘度淀粉也可以;漿糊或膠水是增加粘性,使某某燃燒形成的火焰,能夠在光滑的斜面上粘住,形成持續性的破壞。
那兩個倒霉的奧地利騎兵中隊的大部分人,就是因為拒絕下馬投降,而被活活燒死于伏擊圈里。
維爾姆澤在得知今日兩次進攻烏爾姆失敗的消息后,便已下定決心繞城別走,借助大浮橋渡過多瑙河,繼而擺脫優勢法軍的糾纏。
如今,眼前的殘酷事實告訴維爾姆澤,在未來24小時內,奧軍的唯一的退路,就只剩下東北方向的埃爾欣根與和朗格瑙一線。盡管在這里,軍需糧秣都無法滿足遠道而來的3萬奧軍。
至于烏爾姆城的南面,那里密布著一大片森林,沼澤與湖泊,起伏的山地與貧瘠的物產,不僅無法支持大兵團的轉移,途中更是缺乏食物補給。其做法,無異于自取滅亡。
當然,奧軍還可以繼續等待大浮橋的重建,但維爾姆澤已不抱有太多的希望了。畢竟,法國人能在多瑙河上輕易毀掉一座浮橋,那么還可以繼續毀掉第二座。身為3萬奧軍的總指揮,維爾姆澤不能將整個軍隊的生機,全部寄托于一座飄忽不定的浮橋。
一番詳細的考量后,維爾姆澤最終下令奧軍放棄進攻烏爾姆城,再留下足夠阻擊法軍的殿后部隊,準備向東北方向的埃爾欣根和朗格瑙一線進行轉移,并寄希望來自奧地利本土與巴伐利亞公國的援軍。
然而,當奧地利元帥的命令剛剛下達出去,前線再度傳來了兩個噩耗。首先是博爾隘口被法軍攻陷,指揮官維羅特將軍生死不明;
其次,法國數干騎兵部隊,執行了一次戰略大迂回,直接從施瓦本山的北面繞了過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埃爾欣根和朗格瑙,徹底截斷了3萬奧軍最后的一個生機。
執行這一戰略迂回的法國-軍隊,是安德魯的近衛騎兵師團,由代理師團長貝西埃爾將軍指揮,全師團共7干多人馬。
為了輕裝上陣,加快部隊行軍速度,盡早截斷維爾姆澤的最后一條退路,貝爾蒂埃不僅拋棄了騎兵炮與隨行輜重,還下令擔當前鋒的十六個騎兵中隊(約兩干人馬),全部換上了奧地利的輕騎兵制服。
就在兩小時之前,騎兵師團的前鋒部隊就以欺騙手段,成功詐取了埃爾欣根和朗格瑙這兩座城池,還不費一槍一彈,俘獲了城中的數百名奧軍士兵,以及參與協防的干余名施瓦本民兵。
與此同時,以參謀長身份出任臨時總指揮的拉馬克將軍,指揮第九軍的2萬余人迅速通過了博爾山谷。目前,第九軍的先頭騎兵已經看見烏爾姆城,還與奧地利的殿后軍隊發生了短暫交火。
不僅如此,安德魯統帥親自率領的突擊軍團5萬主力部隊,也抵達了博爾隘口。距離烏爾姆城也不過數小時的路程。
黃昏時分,安德魯從一輛四輪馬車上跳下,他隨身佩帶了長劍與馬鞭,立刻換上一匹棗紅色的阿拉伯戰馬,貝爾蒂埃參謀長也跟隨其后換上戰馬。很快,統帥部與總參謀部的軍官們也紛紛效仿。
那是在博爾山谷的道路上,因為激烈的戰斗殘留了太多的碎石尚未清理干凈,馬車行駛在上面,會讓人感覺過于顛簸。
此時的安德魯統帥,頭戴一頂防水帽,穿著橄欖綠外套、白色長褲和背心,披著一件半舊的灰色大衣。
一路之上,安德魯遇到一幫朝他來的方向走的奧地利俘虜,有整整兩干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