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圣誕節之前,伊斯坦布爾大使給遠在巴黎的安德魯執政官發來一份密函,前者確定拉科齊·費倫茨二世在泰基爾達和奧斯曼境內并沒有留下后代。
不久,安德魯將尋找費倫茨二世后代的任務丟給了軍情局,而布魯斯局長指定了得力部下,穆勒上校來全權負責此事。
在軍情局和穆勒的努力下,最終確定費倫茨二世的妻子夏洛特,那位黑森公國萊茵菲爾斯伯爵之女,曾在1703到1794年間,為拉科齊·費倫茨生下一個名叫約瑟夫的男性繼承人。
與此同時,拉科齊正忙于在匈牙利組織抵抗派貴族,起兵反抗哈布斯堡的鎮壓軍隊。由于擔心維也納的秘密警察綁架約瑟夫威脅丈夫,夏洛特隨即宣布其獨子已死于當地盛行的天花傳染病。
第二年,夏洛特就托人將剛滿周歲的約瑟夫送到法國,交給凡爾賽宮附近的布羅瓦修道院撫養。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那是11歲的拉科齊-約瑟夫,未來的費倫茨三世果真死于1715年的天花。只是地點不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而是法國的凡爾賽。需要說明的,匈牙利的姓名與東方類似,姓在前,名在后。
拉科齊·費倫茨在起義失敗后,隨即逃亡了波蘭,不久又徙居俄國。從1713年起,他在法國路易十四的宮廷里住了幾年。但是從1715年夏天開始,他就遁居于凡爾賽宮附近的布羅瓦修道院,直到奧土戰爭爆發。
1735年4月8日,拉科齊在泰基爾達逝世。根據他的遺言,他的心臟安放在布羅瓦修道院,而遺骸則同母親合葬在君士坦丁堡。那是拉科齊希望自己能這種方式,永久陪伴自己的兒子約瑟夫。
事情進行到這里,普通的情報員都會如實向領導,以及領導的領導匯報。然而穆勒卻不甘心如此,那樣會顯示出自己的無能。
于是,他花費了三天三夜,精心炮制了另一個起死回生的“傳奇”。
真正的小約瑟夫并沒有“二度死于天花”,而是拉科齊·費倫茨為了保護兒子,效仿之前妻子的做法,在凡爾賽制造的又一個謠言。
因為在那個時候,一直庇護拉科齊父子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已經逝世,享年77歲。
與此同時,剛剛繼承法王之位的“太陽王”的孫子,路易十五僅有五歲,無法親政。基于此,路易十四在臨終前,指定了路易十三之孫、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之子、兼自己的親侄,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來擔當法國攝政王,直到路易十五成年親政。
但不久,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受到了同為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的威脅,因為費利佩五世也想成為法國的攝政王。
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這位奧爾良公爵也是腦洞大開,居然想到了與法國的世仇,英國、荷蘭、奧地利結盟,繼而對抗同為波旁家族的西班牙。也不怕尸骨未寒的路易十四會氣得在棺材里打滾。
這期間,法國與奧地利結盟的條件之一,就是要逮捕被哈布斯堡通緝的匈牙利叛匪頭目,拉科齊父子,將其交給奧地利人。
奧爾良公爵生活放蕩無度,特愛尋歡作樂,平常被一大群寵臣包圍著。每天晚上,他都跟些酒色之徒野游無度。直到1723年12月2日,奧爾良公爵因中風而死去。
于是“攝政時期”(régence)這個詞,至今在法語中仍是混亂與放-蕩的同義詞。
盡管如此,這位奧爾良公爵并不是太蠢到家,顯然他也清楚絕不可能將受路易十四庇護的拉科齊父子,交給哈布斯堡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