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辦公室的緊急公文中,還有一份是法國農業局專家德洛爾,通過內政部,轉呈給安德魯執政官審閱的文件。
1796年的風調雨順,使得當年法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一場歡欣鼓舞的大豐收。而在1797年開春之后,谷物類種植面積又擴大了不少,加之玉米和馬鈴薯也在各地廣泛種植。
于是,這位農業專家預測:在今明兩年,法國有極大的可能又會是農業大豐收年。
依照德洛爾專家的統計,法國每公頃的谷物的平均產量,達到了1000公斤。而在土地肥沃,灌溉優良的巴黎盆地,以小麥為主的谷物產量,甚至突破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每公頃1300公斤。
簡單換算一下,那是在巴黎盆地,每畝小麥產量達到了180斤,已經追上了英國和比利時的單產水平,僅次于巴達維亞(荷蘭)。
上述數據的出現,意味著困擾了安德魯與法蘭西2年多的糧食大饑荒,總算是告以段落了。依照市場規則,隨著小麥價格的繼續回落,市面上的面粉與面包售價,也都將成下降趨勢。
等過了7月份,也就是法國冬小麥全部收獲之際,巴黎市面上的面包售價,將與借助市民證購買的平價面包別無二致。
農業大豐收的好消息,使得從南到北、由東到西,廣大的法國農業與農村地區,農民們重新聚集于各個鄉村教堂里,公開討論應該如何祭祀司掌農業和谷物豐收的女神色雷斯,也就是法國人熟知的“谷物女神”。
整件事情倒也沒什么,無論是天主教堂,還是哪個神仙的祭祀活動,早在兩年前都陸續開放,法國各級政-府早就不再多管閑事。
顯然,身為農業專家的德洛爾,想到了另外一種極端的可能性,那就是農業豐收后,糧食產量變多了,容易造成谷物價格的持續下降,由于農產品價格低廉,將導致“谷賤傷農”的現象出現。
18世紀晚期的法國,盡管擁有3800萬的眾多人口,但依然是一個農業人口為主體的國家。
一旦小麥等糧食賣不出去,或是賣不起好價錢,農民手中就沒錢,沒錢就缺乏購買力,沒有購買力也就沒有市場,市面上的各種商品也賣不出去,法國工業自然也難以發展……
想到這里,安德魯隨即在簽批一欄中寫道:建議農業局、商務局與財政部的專家,在內政部開展一次聯席會議,主要是討論農業持續豐收過后,如何有效避免“谷賤傷農”的現象出現。
事實上,安德魯是準備直接提出幾點要求,包括從即日起,停止一切谷物類產品的外貿輸入;針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拓展銷路;農業局與內政部聯合財政部門,制定一個包括小麥、玉米在內的谷物農產品的最低保護性收購價,等等。
但最終,安德魯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寫在一張便簽上,交給農業專家德洛爾拿到聯席會議上,做集中討論。
……
就在安德魯回到巴黎的當天中午,奧什夫婦也在凡爾賽郊外的莊園里,迎接了一位不請自來的巴黎客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