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爾斯與東布羅夫斯基決定前往克拉科夫與“小波蘭”,發動大暴動之前,他們曾向“當代歐洲最偉大的統帥”安德魯-弗蘭克,做了一番虛心請教,詢問如何才能戰勝處于優勢的奧地利軍隊。
再度定義一下,所謂的“小波蘭”,就是波蘭聯邦的南部地區包括11個省,5個公國和邦等。主要是奧地利人占領的波蘭領土,諸如克拉科夫、加里西亞、桑多米爾和盧布林都在小波蘭范圍之內。
另外,已經滅亡的波蘭聯邦的北部和西北部被稱為“大波蘭”,而當下的“大波蘭”,主要淪為普魯士在瓜分波蘭時占領的領土。
熟讀史書又喜歡給人講故事的“懂王”,隨即給兩位波蘭領導人上了一節歐洲的軍事歷史課。
他說:“先生們,等到你們回到波蘭,拿下舊都克拉科夫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小波蘭與喀爾巴阡山地區,精心策劃一場新的三王之戰。”
所謂的“三王之戰”,就是馬哈贊河之戰,也稱“葡摩戰爭”。為征服摩洛哥,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以討伐異教徒為名,率軍2.5萬雇傭兵于1578年6月在北非丹吉爾登陸。
摩洛哥被廢國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葡萄牙軍隊,而現任國王馬利克率步、騎兵5萬人迎戰。
在戰斗過程中,馬利克大膽采取了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主動向內地撤退。
缺乏戰斗經驗的葡萄牙君主塞巴斯蒂昂輕敵冒進,向克比爾堡推進,深入干燥的山區。
炎熱的天氣、長期的行軍消耗了葡軍的戰斗力。8月4日,馬利克乘葡軍疲憊不堪之際,率領5萬大軍突然發起攻擊……
此役,馬利克大獲全勝,葡軍傷亡8千人、被俘1.5萬人,落荒而逃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淹死在了馬哈贊河之中。
這一戰不僅讓摩洛哥從四面楚歌的危險境地中掙脫出來,也讓葡萄牙這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遠海帝國,葬送了自己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國運,并為兩年后的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埋下伏筆。
“……我大膽的預測,小波蘭戰場的未來格局也如三王之戰那般,奧軍的實力要遠遠強于波蘭。不僅如此,在加利西亞還有成千上萬的叛國農奴明里暗地協助入侵者。
為了贏得最后的勝利,你們必須效仿摩洛哥國王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引誘奧地利人輕敵冒進,在設定的有利于我方的戰場上進行最后的決戰。
此外,森林與山區那種崎嶇陡峭的道路,艱苦漫長的補給線,以及各種各樣的軍旅疾病,都將是你們最得力的援軍……毫無疑問的,想要將誘敵深入貫徹到底,你們需要拋出足夠的誘餌。”
對于有著“歐洲第一戰神”美譽的安德魯,他為弱小的波蘭擬定了戰勝強大奧地利的戰略思想,自然是絕對正確的。
只是安德魯沒能想到的,巴爾斯與東布羅夫斯基二人不僅將自己的戰略思想奉為金科玉律,而且推陳出新,竟然將起義首都克拉科夫作為霍茨男爵中將無法拒絕的誘餌,順利吸引了奧地利軍隊。
最初的時候,安德魯只不過是想要波蘭人模仿“三王之戰”,但沒打算讓他們超越。很快的,戰場情況就發生了根本變化,波蘭人居然能夠提前16年,在克拉科夫上演一出“火燒莫斯科”的大戲。
9月末與10月間,在霍茨男爵中將決定將喀爾巴阡兵團撤離克拉科夫,帶回斯洛伐克西部(屬于匈牙利王國)的時候,早有準備的數萬波蘭軍民已早早的埋伏于茂密的山林間,憑借機動靈活大膽的游擊戰術,對撤退途中因為補給困難而士氣低落的奧地利侵略者,實施了晝夜不停的襲擾戰。
在從克拉科夫撤退的時候,奧地利的兵團主力尚有1.5萬人。24小時過后,之前負責追擊波軍左右兩翼的奧軍也陸續收到了撤退命令,大部分士兵成功擺脫波蘭追兵,與兵團主力會合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