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時空中,作為歐洲三大王朝之一的霍亨索倫王朝(家族),是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以及隨后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
歷史上的霍亨索倫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1192年,腓特烈一世成為該家族的繼承人,于是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
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繼承爵位,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紐倫堡伯爵領地,康拉德三世繼承兄長的紐倫堡伯爵領地。從而形成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南面)和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北方)兩支。
歷史上的法蘭克尼亞系霍亨索倫家族,后來發展成令整個歐洲心驚膽戰的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簡稱普魯士)。
至于南面的霍亨索倫-士瓦本系,于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錫格馬林根與凡林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
卡爾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伯爵領)。
此時,霍亨索倫家族的兩大支系,盡管分散于德意志的南北兩地,但彼此之間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時不時的會守望相助。
當霍亨索倫-士瓦本系(黑興根伯爵領與錫格馬林根伯爵領)受到了符騰堡公國的巨大軍事威脅時,新成立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法蘭克尼亞系)主動站出來,派出軍隊為南方的家族兄弟撐腰,迫使符騰堡不得不放棄吞了霍亨索倫-士瓦本系的企圖。
就在勃蘭登堡-普魯士想著借此良機,讓法蘭克尼亞系和士瓦本系重新歸于一個霍亨索倫家族的時候。歐洲爆發了殘酷的三十年戰爭。
在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中,這一場三十年戰爭見證了霍亨索倫家族的徹底裂痕。信仰的分歧使得霍亨索倫家族分支鮮明劃分:
法蘭克尼亞(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最終抉擇,是導向了新教陣線,而士瓦本(黑興根伯爵領與錫格馬林根伯爵領)的靈魂,歸屬了天主教聯盟。
這段家族內的信仰沖突,如同一場無法調和的兄弟對決,正式拉開了戰爭的壯闊篇章。
在歷史的烽火中,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霍亨索倫為后盾,強勢崛起,他引領的三十年戰爭中的天主教聯軍,猶如一把利劍,堅定地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帝業提供了無堅不摧的軍事庇護。
這份杰出貢獻,讓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得以躍升至神圣羅馬帝國的選帝侯之列,從此書寫了輝煌篇章。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帶來的和平盛宴,讓忠誠的伙伴們收獲滿滿。兩大杰出輔佐者,霍亨索倫陣營的黑興根與錫格馬林根伯爵,憑借這份榮耀,成功晉身為親王,共享榮光。"
盡管三十年戰爭最終以哈布斯堡集團的敗局收場,但是巴伐利亞公爵的選帝侯地位。以及兩個霍亨索倫家族(士瓦本系)的親王頭銜奇跡般保留下來。
時光推進至1796年,安德魯統帥的數十萬法國-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哈布斯堡王朝與大半個德意志諸侯打翻在地。
與此同時,同為霍亨索倫家族支系的黑興根親王國與錫格馬林根親王國,居然繼續選擇與哈布斯堡,與羅馬教廷站到了一起,反對來自革-命的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