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能決定選擇前往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是不錯,不僅可以配合我們打擊英國在印度次大陸及周邊的殖民地。另外,在東南亞地區有著法國急需的各種戰略資源。”
丹德爾斯惹出的麻煩還不限于此,打仗打輸了并不可怕,麻煩問題是尚有3千多名荷蘭水兵被英國海軍俘虜了。
作為對等的要求,與馬雷和談的英國特使,要求法國釋放同樣數量的英國被俘水兵,進行交換。
“與你交涉的英國外交特使是誰?”安德魯忽然問了一句。
馬雷回應說:“亨利·阿丁頓,出生于醫生世家,也是小威廉皮特的朋友。他期望得到你的接見,順便探討一下醫學方面的知識。”
另一時空的亨利·阿丁頓曾數次進入英國內閣,其職務包括財務大臣、內政大臣,還出任一段時間的內閣首相。現階段的阿丁頓,屬于小威廉皮特的忠實支持者,安德魯并不喜歡他。
安德魯對著馬雷大使囑咐道:“我就不見了,你可以直接告訴阿丁頓,我不反對戰俘的對等交換。不過,他的外交級別太低了,煩請英國外交大臣格倫威爾勛爵親自來一趟荷蘭,與我進行直接商議。嗯,你現在就去告訴英國人,我會在北海運河口等到15日,過時不候。”
遠在倫敦的“英國工程師”發來的內幕消息稱,那位格倫威爾勛爵與首相表哥在唐寧街首相官邸的內閣會議上,爭吵過多次。
原因很簡單,小威廉皮特堅持要將“反法事業”進行到底,哪怕英國旗下一個軍事盟友也沒有了。
相反的,外長格倫威爾鑒于眼下的糟糕局勢,應與海峽對岸簽署一份有限度的和平,等待時機到來。
換言之,小皮特的對法立場堅定且頑固,而身為外交大臣的格倫威爾,更傾向于展現靈活多變的外交政策,以圖后謀。
自從波羅的海遠征軍失敗后,在荷蘭再度遭遇慘敗的英國海軍開始面臨水手的嚴重短缺問題,隨即派遣了外交使節,與法國駐荷蘭大使商議,想著要出錢贖人;
另外,英國海軍又開始故伎重演,滿世界的到處抓捕所謂的“英國罪犯”,也就是會說英語的各國水手,尤其是美國商船上的北美船員。
雖說這一舉動,立刻招致了美國外交官的接連嚴正抗議,但卻無濟于事,英國人依然是我行我素。
很快,英國軍艦不僅在大西洋上抓捕美國商船的水手,甚至還在北美近海成功攔截了1艘美國巡航艦,將其中的30多名沒有身份證明的美國水兵,當作逃亡中的英國罪犯,關押到英國軍艦上。
這種暴行被報紙披露后,立刻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一直強調要履行《杰伊條約》,始終在英美戰爭中保持中立立場的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受到了參眾兩院的猛烈抨擊。
此刻,在肢解哈布斯堡王朝之后的法蘭西,已經成為了歐洲大陸事實上的霸主。相形之下,打不過強悍法國的英國佬,卻只敢欺辱弱小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