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總參謀部下發給“中普魯士方面軍”的資料中提及,“(布倫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親王)都已是個70歲的老頭,身居要職而不能勝任,他們對老一套方法十分精通,但從頭腦中卻根本產生不出偉大的指導性思想……
他們不相信任何人,把每個人都看成他權威的爭奪者,全部精力都消耗在堆積成山的公文里。
此外,把同一戰場上的軍隊分為兩支,是十分少見的,這本身就是個重大弊害……”
席塞爾的“東普魯士方面軍”,將沿著維斯瓦河向北攻擊,并在波蘭軍民,以及馬塞納的波蘭方面軍的配合下,奪取華沙、羅茲、托倫與但澤(格但斯克),繼而拿下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徹底截斷威廉三世及家人通向俄羅斯避難的道路。
其麾下包括勒費弗爾的第6軍,波蘭自由軍團的主力,還有來自瑞士和荷蘭的輔助軍隊,也保持在10萬兵力左右,只是戰斗力方面,要遠遠遜于勢力強大的中普魯士方面軍。
“東普魯士方面軍”主要對手,是呂歇爾軍(獨立縱隊)擁有3個師,約2.5萬人,目前駐防在艾森納赫。
由于呂歇爾軍主要是為了監視不安分的薩克森公國,所以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這個獨立縱隊不會主動出擊。
此外,普魯士在波蘭占領區還有大約3萬民兵,但其中大半屬于隨時可能會反水的波蘭人,因此戰斗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馬塞納的“波蘭方面軍”的戰斗目標,除了配合東普魯士方面軍圍剿普軍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御從波羅的海南岸的柯尼斯堡,到波蘭涅曼河的邊境線;
其麾下包括儒貝爾的第14軍、波蘭自由軍團的一部,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人組成的喀爾巴阡兵團,合計8萬兵力。
與以往一樣,安德魯統帥身邊的兩個近衛師團,包括貝西埃爾的近衛第一師團,達武的近衛第二師團,旺達姆的第九軍,以及山地旅、特種作戰聯隊和內河艦隊,8萬多人,將擔當戰略總預備隊。
而總參謀長貝爾蒂埃將軍(中將軍銜)被任命為這個預備軍,名義上的總指揮官。毫無疑問,實際指揮總預備隊是安德魯本人。而且,這個戰略預備隊就是為了配合中普魯士方面軍。
綜上,安德魯動員了4個強大的方面軍,包括二十多個仆從國-軍隊在內的41萬大軍,直接或間接參與對普魯士的戰爭。
事實上,普魯士軍隊也擁有龐大的潛在兵力,總參謀部預估普軍在23萬到25萬之間,但實際野戰部隊僅有15萬不到,其他兵力必須得守衛各個城池要塞。
41萬久經沙場的精銳法軍(及盟軍),對陣新兵居多的23萬普軍,瞎子都看得清楚,誰將是戰爭的勝利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