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法軍借助火箭彈摧毀炮兵的彈藥車的時候,正指揮步兵師準備從正面進攻黑克林根的奧朗格將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
此刻,這位普軍師長臉色變得慘白,那是他清楚,如果法國的那數百枚火箭彈打到自己頭頂,整個師團也許會損失三成、四成,甚至更多的兵力。
最為糟糕的,這種只允許法軍打過來,而普軍無力反擊的強悍武器,已令在場萬余名官兵失去了繼續戰斗的勇氣。
也難怪施密特將軍在之前的戰事中,在見證了布呂歇爾和他的騎兵縱隊,遭遇法國火箭彈圍殲后,寧愿被普王威廉三世與布倫瑞克公爵責罰,未來還可能被送上軍事法庭,也不愿意繼續進攻諾因多夫村,而白白送死。
就在奧朗格將軍內心開始打退堂鼓的時候,總司令布倫瑞克公爵來了,傳達了威廉三世最新旨意:立刻、馬上進攻!
在得知炮兵彈藥被法軍火箭炮摧毀,眼看局勢越來越糟糕,威廉三世異常惱怒,繼而嚴令大軍團的總指揮,布倫瑞克元帥必須親臨一線,務必擊退法軍,占領黑克林根,打通前往馬格德堡的道路。
在接受普王的命令后,奧朗格內心猶如“一萬只草泥馬在北德平原上跑來跑去”。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真希望自己與施密特將軍一樣,也來自黑森或某個公國。唯有這樣,他才會有足夠的勇氣,拒絕執行普魯士君主親自下達的,這一道白白送死的軍令。
看著奧朗格顯露一副義憤填膺,又無可奈何的可憐模樣,布倫瑞克公爵心下一軟,于是他主動上前,并在奧朗格的耳旁,低聲說了一句,“當然,你可以效仿法國人,采取散兵進攻的方式。”
“散兵方式?”奧朗格聽后不由得愣住了。那是一頭霧水的他在琢磨著“從什么時候開始,普軍有過散兵線的進攻方式?”
但下一刻,這位步兵師長立刻明白過來了,他讓自己的副官將所有的步兵團長叫到自己面前,然后,奧朗格拿起一根小木棍,趴在地上為部下們,重新規劃了即將開始的戰斗隊形。
過了10分鐘,這些步兵團長在聽完指揮官的講解后,個個帶著一分迷惑,一份不安,八分釋然的心情,回到他們各自的部隊……
從17世紀開啟的“排隊槍斃時代”,由于這一時期因為槍支的殺傷力不足,必須要集中在一塊射擊,而且以滑膛槍的低命中率,很難做到對某一排的人精確殺傷。
在經歷了血腥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的18世紀,歐洲各國-軍隊在其作戰方式上,逐漸采取用橫隊和縱隊的作戰陣列。
所謂橫隊,就是橫向排列縱深2到3排,為作戰時的常見隊形。優點是作戰寬度大,可以保證火力輸出;缺點是縱深太小,在遭受刺刀或騎兵沖鋒時可能被突破或潰敗。
而縱隊,屬于橫向較短縱向較長的對形。縱隊因為容易保持,在行軍與突擊力上均顯著優于橫隊。但由于作戰寬度小,正面火力不足。其次由于縱深大,在遭到炮火襲擊時遭受傷亡極大。
與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一樣,普魯士也是在橫隊與縱隊兩個作戰模式中,更傾向于縱隊。當然在一些特定的防御作戰中,橫隊模式也會加以利用。
至于散兵,那是法國-軍隊的傳統,而且歷經了近百年。期間,奧地利、普魯士與俄國人,也在數十年前有過類似散兵線的戰術,但基本上沒有傳承下去。
所謂的“散兵線”,就是以分散隊形進行自由射擊來騷擾敵人。其優點,是可以避免敵人的火炮和密集射擊,所帶來的巨大損失;而缺點,是士兵過于分散,在敵人進行沖鋒時難以反擊,并且不利于指揮,尤其是在進攻受挫時,潰兵們會不顧一切的往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