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蘭的歷史上,習慣有著“大波蘭”與“小波蘭”的區分。
古代波蘭的地理名稱“大波蘭”,大體包括現如今的波茲南、卡利什省、科寧省、皮瓦省和萊什諾省。
在10世紀,大波蘭一直都是波蘭最初王國的心臟地帶,因先后成為國家首都的波茲南與格涅茲諾都是其地區內的城鎮,故大波蘭還會被稱作“波蘭的搖籃”。
在波蘭的皮雅斯特王朝初期,因布雷蒂斯一世入侵等原因,波蘭內部一度陷入混亂和分裂。直到著名國君卡西米爾一世完成了國家統一后,波蘭方才太平。
在1054年,卡西米爾一世逝世的前4年,波蘭收復了被捷克占據的西里西亞。這也是部分波蘭民族主義者對西里西亞的執念所在。
為便于國家更快復興和發展,卡西米爾一世決定將波蘭首都從破壞較重的大波蘭地區遷到了克拉科夫,也就是如今的小波蘭地區。但即便如此,大波蘭在國家區域內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
歷史上的小波蘭地區,大致相當于現如今的小波蘭省(首府克拉科夫)、喀爾巴阡山省(首府熱舒夫)、圣十字省(首府凱爾采)、盧布林省(首府盧布林)、馬佐夫舍省(首都兼首府華沙)。
這里原由西斯拉夫人中的維斯瓦部落居住,中心在克拉科夫。公元9世紀在此形成部落公國。約877年被大摩拉維亞公國征服。
10世紀末,波蘭公爵博萊斯瓦夫一世在位時(992—1025)并入波蘭。等到卡西米爾一世時期,波蘭首都從波茲南遷都到克拉科夫。
1596年,波蘭與立陶宛聯合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歐洲大國,史稱第一共和國。很快的,波蘭首都就由克拉科夫搬遷至華沙。而來自波蘭各地的貴族,也陸續遷居到新首都華沙。
進入18世紀后半期,普俄奧三國掀起了瓜分波蘭的狂潮,
這其中:俄國人吞并了北面涅曼河和南面維斯瓦河以東的廣袤領土,包括烏克蘭大部與立陶宛;
而奧地利方面,主要是占據了以克拉科夫為首府的小波蘭地區;
至于普魯士,其波蘭占領區主要是以波茲南為首府的大波蘭地區,另外還有首都華沙及周邊區域。
為了盡快消化掉波蘭領土,讓波蘭人變成普魯士人,威廉二世很快在大波蘭地區成立了一個波森大公國,由自己親任大公……
1798年,以巴爾斯伯爵為首的克拉科夫政權,已在奧地利占據的小波蘭地區,重建了一個新波蘭,并將其作為未來華沙大公國的復興基地。
不過,對于大部分的波蘭愛國者而言,他們期待要重建波蘭聯邦,而不是一個不倫不類的華沙大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