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與俄羅斯的短期沖突,還是長期戰爭,安德魯更加關注法軍及盟友在冬季作戰時的后勤保障。尤其是在沒有火車的狀況下,且大部分河流處于封凍期間,如何將大宗軍需物質運到前線。
另外,發生在東歐平原春秋兩季,尤其是每年3月到5月的泥漿期,也是法軍各級指揮官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那是大規模的降雨和地勢平緩,導致排水困難,土地含水量極高,使得車輛與火炮都無法正常行駛,甚至連人走路都極為困難。
這種情況下,作戰部隊會出現嚴重的后勤供應困難,能活下來都屬不易,談任何進攻都是極其危險的。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這一貫都是安德魯的座右銘。
無論是初次出征尼德蘭,還隨后的南征伊比利斯半島,或是討伐旺代與布列塔尼的保王黨叛逆,以及德意志、意大利和普魯士戰場。在每次大戰之前,安德魯都會命令總參謀部將未來戰場的氣候特征、地勢地形、山川河流、道路橋梁等等,盡可能的了解清楚。
基于此,軍情局在今年年初就召回了曾經在波蘭、立陶宛等地,開展過“森林兄弟”抵抗運動的,百余名法國與波蘭老兵。
目的是讓這些人帶領一批有經驗的參謀軍官與軍事工程師,秘密潛入到波蘭東部和立陶宛,在謹慎探查地勢地形的同時,也需要親身體驗一下俄羅斯的寒冬,以及泥漿期的道路。
數周前,參謀軍官與工程師發回總參謀部的一份建議中,就是在柯尼斯堡與波蘭東部修筑大量兵站與堡壘,從而在漫長冬季與泥漿期間,為前線部隊存儲足夠多的軍需糧秣與武器彈藥……
安德魯擁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自知之明。
他非常知道自己的戰術指揮能力欠缺,就一個勁的朝古今中外,集大成戰略思想上,不斷的“碰瓷”,從大規模使用散兵,到提出大縱深戰略的思路。
獲得勝利之外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安德魯本人更加符合一個前瞻性的、開創性的,卓越軍事統帥的特殊氣質。
不僅如此,作為“蘭切斯特線性律和蘭切斯特平方律”的簇擁者,安德魯永遠相信,想要確保戰斗的勝利,除了前期的偵察準備和后勤保障外,最為關鍵是,每一次的重要戰役中,法軍必須要擁有相對于敵方的2倍以上兵力,以及5倍以上的火力。
而要達成對敵的兵力優勢,在40萬野戰部隊無法增加的前提下,就必須大量補充仆從國的軍隊。
當然,在遠離本土的東歐平原,除了那些復國熱情極度高漲的波蘭人外,其他仆從軍的戰斗力會大打折扣。
因此,安德魯、統帥部與總參謀部,必須借助及時高效的通信系統,頻繁而準確的調動法軍各部隊,從而在對俄戰場上,盡可能形成壓倒性的兵力數量與火力優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