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上,歐洲大陸的勢力平衡一直是英法兩國關注的焦點,雙方都希望通過各種手段來擴大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
而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與英國傳統的保守主義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這種理念上的沖突也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矛盾。
更為關鍵的是,安德魯明確指出,這場英法之戰絕非短期的沖突,而是會持續很長時間,未來的局勢充滿了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這位法蘭西執政官也在文章中巧妙地暗示,這場被他定義為“新百年戰爭”的沖突,并非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
就如同三百多年前那場漫長的英法戰爭一樣,最終也可以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畫上句號。
安德魯也強調,盡管戰爭已經成為當下政治常態,但法蘭西第一執政并不反對與海峽對岸的英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和平談判。
當然,如果小威廉?9?9皮特依舊穩坐英國首相之位,那么英法之間的和談前景無疑是黯淡無光的。
小威廉?9?9皮特在政治生涯中,始終展現出強硬的外交立場和對法國革命的深深忌憚。他領導下的英國政府,長期以來將法國視為重大威脅,積極組織反法聯盟,試圖遏制法國的崛起。
在他的觀念里,與法國的任何和談都必須以法國全面屈服于英國的利益訴求為前提,這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也因此,在小威廉?9?9皮特擔任首相期間,英法之間的和談就只可能是“談而不判”,淪為一場無限期的拉扯,變成一根筋兩頭堵。
之前的談判,英國代表會依據皮特的強硬指示,提出諸多苛刻的條件,諸如要求法國放棄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擴張成果,大幅削減軍事力量,甚至干涉法國的內政,試圖恢復法國舊有的封建秩序。
而法國方面,歷經大革命的洗禮,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革命政府絕不可能輕易接受這些損害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條款。
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僵持不下,每一次談判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充斥著激烈的爭吵和利益的博弈,卻始終無法達成實質性的協議,和談進程一次次陷入僵局,最終不了了之。
基于此復雜且棘手的局勢,遠在巴黎的安德魯執政官,內心充滿了焦慮與期待。他一直期待著“工程師”皮埃爾和“黃玫瑰”埃莉諾等人的努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