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周之后,隨著警務部調查的深入,線索逐漸清晰起來。
一周前,富歇在掌握了一系列證據后,在參政會議上拿出了最終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將幕后真兇的矛頭果斷地指向了隔海相望的英國。
參政院的代表們經過慎重商討,一致認定,是英國情報機構在背后支持法國保王黨人,在巴黎發動了這場令人發指的恐怖襲擊。消息一經傳出,如同野火一般,迅速在各國之間傳開。
一時間,整個英吉利海峽的上空仿佛被一層厚重的陰霾所籠罩,陰云密布,彌漫著令人窒息的緊張與不安的氣息。
倫敦,白廳,英國外交部大樓內,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擰出水來。平日里寬敞明亮、彰顯著大英帝國威嚴的辦公室,此刻卻顯得格外壓抑。
外交大臣格倫維爾獨自坐在辦公桌前,眉頭緊鎖,仿佛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壓抑著內心的波瀾。
他的手中,緊握著一份從瑞典大使轉交來的緊急信件,這信件在他手中,仿佛有干斤重,壓得他的手微微顫抖。
信中明確且強硬地轉達了法國方面最強烈的外交抗議,每一個字都如同寒光閃閃的利刃,精準地刺向英國的外交底線。
法國外交部長克拉克言辭斬釘截鐵,毫無回旋余地地認定,是卑劣無恥的英國情報機構,金融調查局,深度參與了1799年12月24日那個平安夜,旨在刺殺法蘭西第一執政安德魯的驚天陰謀。
每一個字,都像一顆沉重的鉛彈,重重地砸在格倫維爾的心頭,讓他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壓力。
身為大英帝國的外交大臣,格倫維爾十分清楚,這場突如其來、由平安夜爆炸案引發的外交風波,對于英法兩國而言,就如同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之前,小皮特首相因病不得不暫時休養生息,國家的諸多事務重擔便悄然落在了代理首相波特蘭公爵的肩頭。
盡管波特蘭公爵表現的性格強硬,在對待法國的態度上,堅決拒絕和談,秉持著絕不妥協的立場。
然而,格倫維爾本人卻有著自己的考量。為避免兩國陷入全面戰爭的泥沼,他暗自默許自己的心腹親信,與法國的外交官展開私下接觸。
在雙方小心翼翼的試探與溝通下,很快,英法兩國就像是達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悄然恢復了外交領域的非正式會晤。
盡管這些非正式會晤在短期內,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重要成果,也沒有戲劇性的立場轉變,但它們卻如同一座脆弱卻珍貴的橋梁,至少保證了兩國之前達成的某些關鍵妥協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