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能吃飽飯,誰會去造反?
所以想要王朝穩固、千秋萬代也不難,只需讓百姓吃飽就行,可如此簡單之條件,王朝更迭幾千年后才得以實現……
世間最勤勞的民族,卻過著最苦的日子,何其不公?
關中各地莊稼茂盛、欣欣向榮,長安城內則議論紛紜、沸反盈天。
當下世所矚目之事,無過于吏部選官。
科舉考試之流程極其嚴謹,諸般規則加持之下幾乎堵住了任何作弊之通道,由鄉試開始、直至禮部試,沒有人可以從中做什么手腳。最要命是這一次科舉取消了殿試,使得那些背景深厚的世家子弟寄希望于朝堂之上的人情世故取一個好名次的奢望徹底打消。
一切都在規則之內,按照成績說話。
起先關注名次,當承天門外張貼皇榜,所有百余進士則名列其上、按次列班,議論就從來沒停過。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歷來考試之時除非使得每一道試題都有著唯一標準答案,否則無論其中公平公正、亦或營私舞弊,都極難取得一個公認之結果。
以儒學為根本的考試更是如此。
一篇文章、一個觀念、甚至一段文字,如何評斷優劣?
孔子已經死了幾百年,“子曰”之本意為何誰又能確認?當下以《五經正義》為考題之最終釋義,可《五經正義》也不敢將孔子之思想行為規范于某一個范疇之內。
如此,文章寫出來,或有由內而外、闡釋抒發者,或有由表及里、振聾而發聵者,或有意氣激昂、指點江山者,觀點不同、角度不同,如何論斷高下?
所以,想要在這些才學卓越的試卷之中評出一二三等,便必須賦予其一個有質無形之規范。
何也?
或朝堂之大勢,或帝王之志向,或國家之利益。
譬如當下舉國擴張、積極進取,帝國依仗武力攫取整個天下之財富,有益于國家、有益于門閥、有益于百姓,誰鼓吹海洋霸權、誰主張經濟貿易,自然依附主流、高高在上。反之,誰在試卷之中標新立異唱反調,逆大勢而為,誰就要被委身其下。
總而言之,此等科舉,絕無真正的公平公正。
既然沒有真正的公平公正,自然也就不能杜絕指責攻訐、議論紛紜……
長安城內輿論紛紜、沸反盈天,好似一鍋煮沸的開水一般,誰人才具不足卻竊據高位、誰人文華天授卻名落榜外,起初士子們爭執不休,后來官員也加入其中。
直至御史臺忽然爆出有新科進士走通了房俊門路,進而直接被授官入工部,且即將主持一項規模浩大、注定功勛赫赫之工程之消息,頓時將這股風潮直接推上巔峰。
朝野驚詫、輿論嘩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