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國之干城也!”
李承乾忍不住贊嘆一句,原本因為祿東贊與大食人暗通款曲而帶來的擔憂、焦慮,頓時一掃而空。
密函之中,裴行儉歷數了西域、河西所面臨之危機,仿佛一場席卷整個西域乃至于隴右道的戰爭躍然眼前,數十萬人席卷于戰火之中,數萬大唐精銳部隊被敵人分割包圍、步步蠶食……
不過裴行儉臨危不亂,一方面將安西大都護之權限盡數交托于薛仁貴,命其臨時節制安西軍以及西域諸部胡族,有敵來犯則予以迎頭痛擊,一方面親自趕赴伏俟城會見祿東贊,與其重新達成協約。
既無噶爾部落之背刺,去去大食軍隊何足道哉?
須知就在幾年前,房俊便曾在西域殲滅十余萬大食軍隊,敵軍丟下漫山遍野的尸體,輜重全部拋棄,數萬人哭爹喊娘狼奔豕突,潰不成軍的逃遁而去。
薛仁貴縱然無房俊之才能,可預先準備之下固守西域并不算是難事。
危機仍在,但問題不大。
李勣遲疑一下,道:“陛下明鑒,雖然裴行儉處置妥當,薛仁貴才干卓著,可畢竟現在仍源源不斷給予論欽陵補給,河西乃必經之地,不容許半分失誤,否則前功盡棄,您看……是否讓盧國公仍舊鎮守河西一段時日?待到吐蕃局勢明朗,再回京不遲。”
其余幾人也都頷首表示認可。
都知道李勣打仗之所以常勝不敗,便是因其穩重之性格,輕易不肯涉險,即便迫不得已出奇兵,也要絞盡腦汁給予各種補充,未慮勝、先慮敗,時刻立于不敗之地。
雖然按照裴行儉的處置,河西那邊問題不大,可若是有程咬金率領左武衛坐鎮,自是更加保險。
當然,諸人心中也都明白陛下因何急于將程咬金召回,所以只表達對于李勣之贊同,卻并未出聲予以支持。
一切,皆在陛下取舍。
李承乾感受到了些許壓力,身為帝國君王,每一個決定都要背負巨大責任。
很多時候可以一言而決,但決定之后就得承擔后果。
即便是皇帝,也并非任何后果都能承擔……
一邊是河西地區有可能來臨的動蕩,稍有閃失偌大疆土遭受兵災,一邊是皇權急于掙脫臣下所構建的牢籠,每過一日都猶如絞索勒住咽喉……如何取舍?
沉吟良久,李承乾才緩緩道:“此前科舉考試之后,眾多士子糾集鬧事,各部衙門尸位素餐,顯然朝中局勢并未如表面看上去那樣平靜,很是嚴峻,有些人賊心不死,妄圖顛覆皇權啊!”
說到此處,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