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不排除這個可能2333……”
……
當天下午,科大高能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
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男子拿著一份傳統的紙質報紙飛奔向一間辦公室,興奮的連門都忘記敲就進去了。
闖進辦公室的時候,這年輕人先是朝著辦公桌掃了一眼沒看到人影,目光游離片刻立馬就鎖定了一位站在寫滿公式的黑板前的老教授,當下激動萬分的上前并道:“吳教授,特大消息,特大好消息,整個學術界都轟動了,不,是炸鍋了!!!”
“什么事情大驚小怪的,思路都被你打斷了。”吳越粱院士回頭不喜的瞥了他一眼,見到他這心態又慍怒的道:“這樣的心態怎么能在基礎物理學上出成績?”
年輕的助研強忍著激動說道:“不是教授,這個消息實在是太重要了,今天上午天擎科技集團宣布要成立‘天擎科學基金會’以資助缺乏研發資金的基礎科研項目,面向全社會和10大基礎科學領域,這消息已經在學術界掀起軒然大波了。”
吳越粱院士一聽伸手做了個經典的“戰術扶鏡”的動作,淡淡的道:“那又怎么樣?現在有幾家公司會真心實意掏錢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我看多半炒作成分贊多數,還十大基礎領域,光是一個高能物理學實驗項目所需經費就是上億的天文數字,那些一門心思只想搞錢的資本家會掏錢支持一個一二十年周期只為了觀察一個物理現象的研究?得了吧,基礎研究還是得靠國家,看把你興奮的。”
從這話看得出來,吳越粱院士對資本并不感冒,他最近正在和另外兩名院里的教授一起逐漸了一個研究小組,準備搞一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隨著2016年北美的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臺(簡稱:LIGO)宣布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100年前預言的引力波,做LIGO項目的三位物理學家也因此斬獲了諾貝爾獎,這一重大的物理發現讓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和基礎研究機構都重新換發了熱情。
吳越粱這個研究小組要搞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比LIGO更具有優勢,LIGO的實驗設備是在地面,仍然有太多的噪音,而把實驗設備送到安靜的太空對探測更加精確。
按照吳越粱院士他們論證了兩年之久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由三顆以太陽為中心的衛星組成,呈正三角形編隊,每顆衛星間距300萬千米,采用高精度星間激光干涉儀和無拖曳航天技術,以此對空間引力波進行探測和研究。
詳細的計劃分為三步,首先是在2021年初步形成空間引力波探測能力;第二步,希望在2024年發射關鍵技術的雙星驗證星;第三步,利用雙星驗證星的技術積累,在2034年發射第三顆衛星。
吳越粱院士他們在兩年的論證期間,都已經把這個計劃所需具體花多少經費都計算出來了,先期投入要12.7億的經費預算,在長達15~20年的時間里,整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總的預算經費大約要118億左右。
去年就向科大提出經費申請做這個科研項目,但被駁回了,學校沒有批準,理由很簡單,沒那么多錢。
這讓吳越粱院士很無奈,科大去年獲得的自然科學基金撥款只有2.3億,就這筆錢分下去還立了351個大大小小的項目,平均每個項目自分到65萬左右的經費。
去年國家在基礎科研經費上總的開支預算是1118億,這當然是一筆天文數字,但細分到各大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仍然顯得捉襟見肘。
申請經費被駁回讓吳越粱院士打造空間引力波探測的計劃遙遙無期,而眼看著北美那邊的NSF基金會已經撥款,資助LIGO項目的升級版,即要把科研設備送到太空去,這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就是LISA,NSF基金會已經把第一批經費撥款打到了這個項目組里,今年初一拿到錢就啟動了這個項目,吳越粱院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