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干涉的電磁場里,兩個光子將完全抵消,但光子對本身會繼續擴散,做一個雙縫干涉實驗就能解釋其原理。
亦或者拿水波也可以解釋這種機理,兩股水波相遇的時候,如果其撥峰與波谷正好重疊,就會相互抵消,但水是不會因此消失的。
同樣,一束光子對也不會消失,依然帶有動量。
而沒有電磁場的光子對會逃離密閉環境,從而形成排出的能量。
此刻顧成正在設計構建的“光導引擎”理論模型,其密閉環境是不對稱的,如同圓錐體一樣。
如此一來,光子對排出也是不對稱的,那么它攜帶的動量虧損就不一致。
換句話來說,就是產生了推力。
沒有排出能量就不可能產生推力,而在密閉的共振環境中,在以微波或者說光子來作為燃料時,會提供推力但沒有肉眼可見的排出物,所以“光導引擎”的噴口是不會看到現在各類噴氣飛機或火箭尾部那樣噴出耀眼的火舌。
肉眼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用特殊的儀器設備是可以觀測到的。
具備這一系列屬性的“光導引擎”安裝在一個飛行器身上,既能夠在地球大氣層中飛行,也能往返于外層空間。
顯而易見,這是顧成為空天飛行器連身打造的引擎。
真正意義的空天飛行器誕生了,北美引以為傲的SpaceX公司,埃隆·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技術轉眼間就成為了淘汰技術。
第三代能量核心,顧成也叫它“光量核心”,怎么叫倒是其次。
人類執著于可控核聚變就是其蘊含的龐大的能量,光量核心相對于可控核聚變,擁有后者所不具備的優勢。
光量核心省去了生產能量的環節,通過可控核聚變獲得能量首先要堆芯反應室里產生核反應才能釋放能量,而且極其危險。
而光量核心可以高效率的直接收集宇宙空間中無處不在的光波,太陽釋放大量的光子或者說光量子。
換而言之,一個飛行器如果它的能量消耗由光量核心支持,相當于《DC宇宙》的“超人”曬太陽就可以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和真空零點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宇宙空間充斥著無處不在的光,即使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太陽系邊緣的黑暗世界,也充斥著大量的不可見光。
哪怕是在稀少,相對于人類的需求來說,也是無比龐大的。
不過光也很危險,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要看該光子的波長、頻率、能量密度、照射時長、照射部位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在旁邊的周煌默默的看著顧成構建一個個理論模型。
當看到屏幕上呈現的數據是在做托馬斯·楊的雙縫干涉實驗模擬的時候,周煌莫名覺得老板簡直就是托馬斯·楊的再生,不,比托馬斯更變態的存在。
別問為什么,小周現在是跪著在看。
顧成自然考慮到蘊含大量能量的光量核心遭到損壞而產生“光漏”的問題,大量的光子在以光速逃逸的過程,以高能量密度打在人體身上會產生劇烈灼傷,甚至是光致電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