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同一時間,都靈城外,沿著波河上游將近十里外的一處工程營地內
這營地原本只是都靈郊外一個百十人口的小村落而已,但在僅僅兩周時間內,科西嘉軍便將此處擴建為了一個足以容納數千人的工事營地。
三千余名科西嘉士兵與兩千余名高新雇傭來的皮埃蒙特農民駐扎在這營地周圍,幾乎晝夜不息,兩班倒地進行著他們的工作。
哪怕是在夜深人靜、萬籟俱靜之時,照樣能在這燈火通明的營地內外聽到伐木斧劈在樹干上的回響,以及重錘落在鐵砧上的敲擊。
科西嘉軍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修建的工事,自然不是都靈城內的撒丁軍所預測的渡河橋梁。
而是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足足長達三百余尺、將整條波河從中攔腰截斷的木制大壩,以及一條寬四十尺、深七尺的,直接連通斯拉夫特河的大型水渠。
當這座水壩建成之時,連波河下游的農民們都很快察覺到了異樣。
這夏末秋初的時節明明該是波河的汛期,在經過數場暴雨之后,這條素來溫和平靜的河流應當會展現出它那洶涌迅烈的一面才對。
可是在最近幾日,波河下游的水量明顯變小,儼然一副反常的枯水期模樣。
幾條分支河道甚至出現了枯竭干涸,偌大的河道之中見不到一股水流,只能看到其中沉積的堆堆淤泥。
沒有人知道波河上游究竟發生了什么,甚至連這是一場天災還是一場人禍,都沒有人可以下定結論。
那些下游的農牧民們,包括都靈城中的軍官們都根本不可能想象得到,那些愚蠢的科西嘉人竟然在短短十五天內修建了一座將波河攔腰截斷的水壩。
“終于完成了。”
參謀長貝爾蒂埃駐馬波河河畔,凝望著眼前這道長達三百余尺的大壩,他那疲憊的眼角也終于得到了一絲放松。
十五日之前,當科西嘉軍剛剛來到都靈城外,對于這座堅不可摧、固若金湯的軍事重鎮感到束手無策之時,貝爾蒂埃便突然想到一個劍走偏鋒的方案:
眼下正是波河汛期,倘若能夠引波河之水直灌都靈,那么一個月之內拿下都靈也并非是什么難為之事。
畢竟,都靈城內駐扎的不僅僅只有那幾千名撒丁軍士兵,更是有著近二十萬的普通民眾。
如此多的人口每日所消耗的物資數量便是一個天文數字,因此撒丁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城外的科西嘉軍,而是自身的后勤補給。
而如果真的能夠以波河之水灌入都靈,那么對這座城市物資儲備以及人心士氣都將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屆時,城外的科西嘉軍根本不需要耗費一兵一卒,光是城內那成千上萬的餓殍與叛亂者,便足以逼迫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在屈辱的和平條約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了。
只不過,這項計劃的風險同樣極為巨大。
一旦水攻計劃沒有奏效,那么科西嘉軍就將浪費這寶貴的數周時間,而那時的維托里奧王子也隨時可能率軍回防都靈,科西嘉軍進攻都靈的計劃無疑將完全化為泡影。
況且,修建這座堤壩本身就是極為耗時耗力的,哪怕貝爾蒂埃計劃靈活地調動周圍的撒丁農民,全軍依然有幾乎三分之二的士兵要加入到工程之中,余下的士兵甚至連對都靈實行全面包圍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