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看過的真人版《死亡筆記》,夜神月的飾演者,是藤原龍也。
而說到藤原龍也,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霓虹大師級的人物——蜷川幸雄。
蜷川幸雄,日本知名劇場導演、電影導演,是日本當代戲劇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非常喜歡啟用并培養演劇新人,而藤原龍也,就是被他挖掘出來的最閃亮的明星。
藤原龍也,也是被譽為“日本三十年難得一遇的舞臺天才”。
1997年,蜷川導演在日本進行《身毒丸》主演甄選,十五歲的藤原龍也從5537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二代身毒丸。
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centre)藤原,初次登上舞臺。
他出眾的集中力,洋溢著熱情的演技引人注目,被倫敦各大報紙大加稱贊道“15歲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存在感登上舞臺的天才新人”。
當時在倫敦公演時,就被英國的劇評家們稱贊說“他舞臺上的演出有莎士比亞的神韻”。
初次上臺表演,就能被擁有莎士比亞的高傲英國人,這么的推崇。
可想而知,藤原的表演天賦是多么的引人注目了。
而現在這樣的表演天才,就是坂本清在拿到“夜神月”一角上,最強大的敵人!
他的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但是,在經過了這些天的策劃,還有提前準備,坂本清心里對于在試鏡上,壓下藤原,具有巨大的信心。
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坂本清是看過前世電影的人。
看過電影,就代表了,他也是看過藤原版的“夜神月”。
而在坂本清看來,藤原不愧是三十年難得一遇的舞臺天才,表演的張力和豐富的表情,配合上完美的肢體語言,都讓他被藤原所飾演的“夜神月”所吸引。
但是,這么厲害的一個表演天才,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舞臺”兩字。
沒錯,藤原龍也是一個天才,表演的天才,但是,可能是因為第一次表演,就是在舞臺劇上,所以,他的表演風格,從一開始就被局限在了戲劇之中。
戲劇,不同于電影,但同時又是殊途同歸。
戲劇和電影的意義都在于,把一個故事用表演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這是兩者的最大的相同之處,出發點還有結局。
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就戲劇來說,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舞臺。
而電影來說,必不可少的元素,則是鏡頭。
舞臺的屬性是臨場感,是象征性,是交流感;鏡頭的屬性是推拉搖移動,是取景布光,是蒙太奇。
這就造成了連門外漢都知道的一個,兩者的區別。
那就是,戲劇比較夸張,電影則更加地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