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宮崎駿老爺子的動畫片,才能穩定一些。
反之,用一兩億制作出來的電影,要回本的數字,并不會很高。
就好像《戀空》《現在,很想見你》《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等純愛片,沒有太多的特效,也沒有龐大地制作費用,只是依靠感人的劇情,干凈的畫面,講述著一個個遺憾的故事。
但是,從這幾部電影所取得的票房,就可以知道,有時候,小制作不一定不能拍出叫好又賣座的電影。
不過,日本電影界,從來沒有放棄過,制作大片的欲望與野心。
在如今日本電影制作和發行環境下,對于拍大片,無論是哪個電影公司,都是非常的慎重。
即便是如此,近幾年制作精良的日本本土大片,例如《日本沉沒》《死亡筆記》《男人們的大和》等等,都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作為目光長遠的重生者,坂本清也是想要通過這個,籍著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藝術媒介,成就一番大事業。
更何況,無論是哪一國的娛樂圈,歌手的地位,始終還是及不上演員的。
而演員,卻只是導演的棋子。
所以,在樂壇登頂之后,他的目光,移向了電影界,那張地位崇高地寶座。。。
電影監督!
執意買下《那些年》的電影改編權,也是他為了將來成為電影監督,所提前做的準備。
他覺得,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拍過電影,或者任何電視劇,甚至連短篇電影都沒有拍過的菜鳥,《那些年》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始。
畢竟,有九把刀的先例,他也是對自己的首次執導,抱著非常大的信心。。。
不過,說起日本電影,那也是曾經鼎盛過的。
上個世紀50年代末,是日本電影產業的鼎盛時期,不論銀幕數量還是觀影人數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1958年觀影人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1.2億人次,銀幕數量也在1960年達到了7457塊。
然而這樣的盛況,從60年代開始就出現了轉折。
電視機的普及、錄影帶的出現,以及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等眾多原因,導致日本電影產業進入了漫長的寒冬。
這種持續了長達幾十年的低靡,直到2006年開始出現了轉變。
銀幕數開始銳減,自然看的觀眾就少,電影收入就少。
那導致日本的電影產業,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一個發展陷入瓶頸的尷尬局面。
不過,在1993年,日本電影,開始慢慢復蘇。
尤其在2006年,成為了日本電影的一個關鍵的節點,日本大銀幕的數量,終于突破了3000塊!
近幾年來,日本電影很多有識之士,都隱約感覺到了,電影事業開始慢慢復蘇。
2006年的日本本土電影票房,在2000年以后,首次超過進口電影票房,2007年稍有反復,此后的2008、2009年,總票房都是高于進口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坂本清主演的《死亡筆記》兩部曲,也是為日本本土電影超越進口電影票房,這一歷史性地一刻,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由此可見,日本電影,依舊還是那個每年超過一億多人觀影的世界第二電影市場!
而其中可以帶給坂本清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更多。。。
這正是因為如此,日本電影產業,還是非常的繁榮,值得坂本清投身進去的。
無論是作為電影演員,還是作為電影監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