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有一首,只是怕不太貼切。”
葉誠笑了笑。
雖然說葉誠不記得前世的那么多詩,但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倒是滾瓜爛熟。
“不妨說來聽聽。”
長公主端起茶杯,吹了口氣,笑著道。
“那奴才便獻丑了。”
葉誠站起身,用低沉的嗓音,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聞言,長公主眼前一亮,噙著一縷笑容,道:
“妙!這首詩應情應景還應事,這應該是一首勸學詩。想必是葉公公想對我家漁陽說的吧。都怪我太寵溺這個丫頭了。”
“長公主殿下,您見笑了,小人只不過隨口胡說了兩句而已。”
葉誠笑了笑。
“這可不是胡說。你要是說這首詩胡說,不知道打了天下多少才子的臉。”
長公主的笑眼朦朧地看著葉誠。
可惜。
太子不肯放人。
若是太子肯放人,有葉公公這樣的妙人在身邊,倒也不寂寞了。
“能寫幾首詩,并不代表什么,我覺得天下才子應該還是著眼于實務,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才是最為重要的。”
葉誠是現代人的思維,在現代,吟詩作對早被人認為是無病呻吟了。
所以,他的想法與這個時代自然不同。
“葉公公,沒想到你能夠這樣想。我聽說關中大旱也是你向太子奏明的?”
長公主輕笑道。
那種會吟詩作對的才子,她見過不少,可是像葉公公這樣,還關心民事的實在罕見。
幾乎可以說沒有。
“小人也不過是盡一些綿薄之力而已。”葉誠道。
“如果葉公公遇到關中大旱,那這件事該如何處理?”
長公主的心里有幾分想考察葉誠的意思。
“自然是開倉賑災,平抑物價,興修水利,以工代賑。”
葉誠道。
“這開倉賑災,平抑物價,興修水利,本宮都明白,可是這何為以工代賑?”
長公主眨了眨美眸,好奇地問道。
“這興修水利不是要工匠和民夫嗎?朝廷可以招募這些災民興修水利,給他們一定的工錢,讓他們養家糊口。”
“這些災民一定會很樂意,也不會要太高的工錢,朝廷花小錢辦大事,而災民得了錢,能養活一家,也不會餓死了。”
“這辦法可比服徭役和強征民夫修建水利好多了,強征民夫只會增加百姓對朝廷的怨恨,如果處置不當,這些百姓很可能會造反。”
“另外平糶,這個官府所建的糧倉,在豐收時,以平價收購糧食,避免谷賤傷農,在歉收缺糧時,將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避免造成饑荒……”
葉誠一說,便有點上頭,便將自己知道的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都說出來了。
長公主聞言,眼中異彩連連,看向葉誠的眼神都變了。
“真是可惜,若是本宮有葉誠這樣的人才便好了。”
長公主心頭不禁地感慨,可惜沒有早點遇到,不然她怎么會錯過這種人才。
“葉公公,你所言極妙,本宮沒想到你對實務如此了解。”
長公主嘆了聲。
“只是小人一點愚見而已。”葉誠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