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人都有一百個心眼兒,李世民等著所有的大臣說完了之后,他才仔細觀察這些站出來的大臣,發現這些人的根基都不是很深,應該是隨口附和長孫無忌,至于那些大家族和勛貴人家這些人還沒有一個人表態呢。
“你愿意去邊關歷練一下是好事,朕也愿意讓你過去,但你母親的身體最近可不怎么好,身為人子,應當關心母親的身體,這件事情再議。”
楊妃娘娘的身體這件事情已經被李世民抬出來好幾次了,朝廷大臣們聽的耳朵都要長繭子了,但李世民是皇上,他愿意怎么說我們就只能聽著,如果要是我們不愿意的話,那估計也沒什么好果子吃。
很明顯,李世民不愿意吳王李恪離開京城,尤其是去北面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或許在李世民的心里還有其他的計策,那就是繼續讓吳王李恪豎起一面大旗,只是剛剛從草原上失敗了,所以現在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長孫無忌的第一次試探就此失敗,文臣武將當中的一些人或多或少的也知道了李世民的心思,不過北庭都護府的都護一職,的確是需要人去出任才行,雖然是目前所有都護當中最沒有用的一個,但怎么說也得有人呀。
忽然間李世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那就是站在李承乾背后的嫡子李厥。
這可是李象的親弟弟,但兩人之間的關系又有點玩味兒……
在朝廷的幾個都護府當中,北庭都護府別看管轄的面積最大,但如果要是論富裕程度的話,估計是最低的。
除此之外就是安全性的問題,這邊的牧民不服從朝廷管教,這已經是歷史遺留問題了,不能說換了大唐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以前的時候游牧民族南下,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頭疼的事兒,所以誰要是被派來管理這邊的話,那真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霉了。
有些大臣閑來無事,就給在外的都護府排了個名字,最好的自然是吐谷渾了,這邊靠近大唐的經濟腹地,而且和長安城的距離也不遠,草原上情況還算是不錯,每年的收入也在中等左右。
其次就是高句麗那邊,這邊的土地也非常不錯,最主要的就是人口眾多,要是被派到這里來當都護的話,這日子別提過得多舒服。
最次的就是北方的寒冷地帶了,老百姓不服管教,天氣還苦的要命,誰要是被派到這里來,那就等著吃苦吧。
“李厥……”
當李世民在朝堂之上第一次點這個名字的時候,周圍很多大臣的臉色突變,包括房玄齡在內,此刻也是睜開了自己的眼睛,他的兒子還在高句麗,此次也是跟著李象出征,雖然他不算是李象的人,但也關心李象的一舉一動。
太子李承乾心眼也比較多,此刻聽到父親的話之后,他立刻就知道新的危機來了,老皇上當真是一天都不省心,大孫子剛給你解決了那么大的危險,你這就把小孫子送過去給他添堵。
李承乾的長子和嫡子之間的關系不怎么好,當初李象剛剛重生過來的時候,嫡子李厥還算是一個小孩兒,對于很多事情都不怎么清楚,但現在隨著年紀的增加,再加上身邊一些人的言傳身教,這小子也知道他母親是怎么回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