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忍不住了,從當初最后一場戰爭結束,我們基本上都只有一些巡邏隊之間的小沖突,這種小沖突無傷大雅,當對方調動兵力的時候,我們甚至還要往后靠一靠,就是害怕發生大規模的沖突,這讓很多士兵的心里也不得勁兒,明明我們才是勝利者,何必要讓著他們呢?現在終于是把您給等來了。”
說起這段時間的辛苦,李成義就有些不太高興了,這段時間不管是士兵還是將軍,在跟拜占庭帝國的相處過程當中,大家基本上都是忍辱負重的。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朝廷的命令,朝廷不允許你們和他們發生大規模的沖突,一旦要是發生大規模的沖突的話,朝廷很有可能支持不了你們,只靠當地軍隊的戰斗力,那是無法把拜占庭帝國給打敗的,要知道這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而且綜合國力在某些方面還要比阿拉伯帝國強的多。
長安城的諸多衙門曾經對這個國家研究過,別看他們在戰場上被阿拉伯帝國給打敗了,但如果要是論軍事實力的話,阿拉伯帝國的確是領先許多,可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短時間之內能結束這場戰爭,阿拉伯帝國是勝利者。
可如果短時間之內結束不了這場戰爭,整場戰爭被拖入僵局,打的時間越長,阿拉伯帝國的優勢就越少,反觀拜占庭帝國這邊,因為他們的底子打得非常好,再加上國內的農業生產也有聲有色的,時間長了之后,天平會慢慢的扭轉到這邊的,阿拉伯帝國反而是沒有這樣的優勢。
面對這兩個敵人,李象選擇先打阿拉伯帝國,如果要是先打拜占庭帝國的話,這場戰爭可能會陷入一定的時間,時間長了之后,我們這邊取得的勝利越來越少,而拜占庭帝國戰斗經驗越來越多,可能會進入相持階段。
大唐軍隊在李象的教育之下,已經是習慣了閃電作戰方式,如果要是進入僵持階段的話,很多士兵的戰斗力會下降,信心也會不足,所以先打阿拉伯帝國,等到阿拉伯帝國沒有還手之力的時候,李象就親自來跟拜占庭帝國作戰,穩扎穩打,穩步前進,讓手下的士兵沒有戰斗力下降那一說。
當然也會有戰場上的僵持階段,但李象自己有的是辦法提升士兵的士氣,拜占庭帝國碰到他這樣的對手,當真是虧到姥姥家了。
目前在李成義的手里,總共有六萬大唐軍隊,其中兩萬騎兵,兩萬火槍兵,剩下的兩萬人是炮兵。
除此之外還有三萬仆從軍,一萬五千高利兵,一萬五千扶桑兵,這些人的戰斗力也都是可圈可點的,在面對拜占庭帝國的戰斗的時候,很多人也在戰場上奉獻出了自己的性命,如果要是沒有他們的這種奉獻精神的話,戰線也不可能會那么穩定。
“我們這邊的高利兵和扶桑兵,一直都是一萬五千名的數字,當然如果要是有損失的話,馬上就會有人給我們送來,他們在戰場上的戰斗力,面對拜占庭帝國士兵的時候,如果要真的是單挑的話,我們這邊勝算還要大點。”
李成義用過很多國家的蒲從兵,最后還是決定使用扶桑和高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