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收了魚竿,將物什裝回馬車里,步行去往老農家中。老農的家與尋常農戶一模一樣,院子里跑著三四只雞,農具堆在院中,院中還有一小塊兒一小塊的菜地。敬靈帝坐在院中,表現得很是安詳。從前在詩里讀過許多田園詩,很實羨慕其中那種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古有孟浩然游故人莊,今日有敬靈帝受邀至田家,他甚是愉悅,心情舒暢。
老農從屋里抬出五個大碗給眾人倒水,吳慶先拿起一個碗來,鄙夷地看了一眼,將老農倒在碗中的水倒了,重新倒一碗水,呈給敬靈帝。在此期間,敬靈帝身旁的若沖看見碗中有細小的沙粒,卻毫不在意地端起碗來便喝了,留下小半碗水,她喝的小心,砂石還在碗中。
吳慶的舉動倒是讓老農有幾分不悅,可老農也不多說,提著大魚轉身進了灶房。裕王與禟王忙進灶房中幫忙去。
裕王與禟王雖然是王爺,可出來立府的時日久了,往外跑的機會也就多了。他們常到城外釣魚打獵,有了獵物也就在附近隨便找戶農家,借來炊具就地煮食,下廚地本事自然也熟練。禟王在灶臺下頭點火,滿臉黑灰地抬頭:“老先生,您家里就你一個人呀?”
老農嘆一口氣:“老婆子走得走,家里有三個兒子,可家里窮,田就這么巴掌大的一塊兒,所以兒子都服役去了,大兒子八年前死在北境,老二老三現在也都隨著太子爺西征去了。”二位王爺聽到此處,不禁唏噓,不再多言。
沒多會兒,熱騰騰的魚湯端上桌來,老農有幾分不好意思動筷子,只顧招呼眾人下筷子。敬靈帝見他只夾起湯中的配菜,敬靈帝端過老農的碗來,夾了一大片魚肚放在老農的碗中,道:“吃!”
“這怎么好意思?您幾位都不夠的了。”老農推辭。
裕王笑道:“老人家就吃吧,你出力最多,理應你多吃。”
吃飯的聊天中,得知這位老農名叫李四,三個兒子,分別叫做李甲,李乙,李丙。李甲在大燕進攻大榮時參軍入伍,隨太子的隊伍一并北上護國,在最后一戰中,他死在邊境上,也永遠地客死他鄉。
敬靈帝聽了李四的家事,心情不暢,飯后便說累了,要回去休息。走到馬車前,吩咐身邊的兩個兒子陪若沖去城里玩耍,若沖一聽便問:“涼粉呢?您不吃了嗎?”
敬靈帝慈祥地望著若沖:“你待會兒帶回來就行,朕累了,先回去,你們年輕人在一塊也輕松些。”
隨后敬靈帝再次囑咐裕王要親自將若沖送回宮來。
可敬靈帝一走,若沖頓時便沒了話說話的人。她倒是想和裕王禟王他們二人說笑聊天,可一來因為自己道姑的身份,需得矜持,二來裕王和禟王一路有說有笑,許多事她完全聽不懂,自然不在其中,偶爾聽裕王禟王交談著二人最近外出遇到的新鮮事,若沖也就在一旁靜靜聽之,不好多言。她從不爭觀到京城這一路上對沿路風土人情的經歷見識,在二位常年在外游山玩水的王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她恐開了口,說出些自己簡介經歷,在二人面前失了身份。
走到清靜觀前地廟會時,賣涼粉的小販已經收攤兒,禟王大步跑上前去問:“涼粉還有嗎?”
“今兒剛開張就有好些人買一買就是幾十碗地往回帶去,不到中午就全賣光了,從中午起便只賣茶了,您三位明日再來。”小販媳婦今日掙了錢,歡喜地回禟王的話。
禟王沉下臉來:“這可好了,過來晚了?”
若沖生起悶氣來:“還好萬歲爺沒過來,要不然裕王爺可如何交差?”
“實話實說好了,陛下又不是不講理的人。”裕王輕描淡寫,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