騫曼戰敗,導致支持自己的部眾死傷殆盡,本人也下落不明。
魁頭帶領的鮮卑部眾雖然取得勝利,本人卻在這場內戰中戰死,最終由魁頭的弟弟步度根代領其眾。
自此之后,中東部的鮮卑也逐漸衍化成三大團體。
其一是步度根率領的鮮卑部,勢力主要分布在并州的雁門、太原郡一帶。
其二是軻比能為首領的鮮卑部,其勢力主要分布在幽州的上谷郡、代郡等地。
其三是原東部首領統屬的東北若干小國,因為受到的內亂比較小,剛開始是分裂后的鮮卑中實力最強的。
但是因為與烏桓相鄰,分裂后的東部鮮卑不是烏桓的對手,被對方逐漸蠶食與打壓,他們不得不退回大興安嶺地區。
而占領中部區域的軻比能,因為地域優勢,漸漸在漢末發展成為諸多鮮卑勢力中最強大的集團。
之后多年,西鮮卑被南匈奴打壓不斷,他們只能不斷收縮,最終定居在上郡的南部區域與北地郡的南部。
拓跋珪、拓跋燾爺孫來到這個時代后,降臨之地即是上谷郡附近的一個小部落,隸屬于西鮮卑。
拓跋珪作為北魏的開國之君,鮮卑歷史上的道武皇帝,自然不是久居他人之下的存在。
而拓跋燾更是被同時代的劉宋認為“英圖武略,事駕前古”,在游牧民族的歷史地位上甚至超越了冒頓、檀石槐。
在他們的謀劃下,首先要在這個小部落站穩腳跟,然后逐漸謀取西鮮卑首領的位置。
如此一來,才能在這亂世之中,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他們超越這個時代兩百年的歷史積累,他們有信心重現當年鮮卑一族空前絕后的盛況。
只是如今的西鮮卑卻并非他們拓跋鮮卑一脈,他們還是想在西鮮卑掌控大權后,尋祖溯源的找到自己拓跋氏一脈。
拓跋氏是鮮卑歷史上的帝室十姓之一,原居于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拓跋鮮卑與檀石槐建立的鮮卑部落大聯盟不同,他們在檀石槐最強勢的時候,從東北西遷到了河西走廊,開始在那里定居生活。
所以拓跋鮮卑又稱河西鮮卑。
拓跋珪、拓跋燾兩人當初在上郡伏擊董卓的軍隊,造成宿將郭汜的陣亡,并在部落中打出了名氣。
草原民族以武為尊,哪怕出身不好,但是武力強大,同樣能贏得大多數人的敬畏與仰慕。
拓跋珪、拓跋燾兩人原本想找個機會刺殺西鮮卑的首領,然后趁機竊取首領的位置,結果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他們西鮮卑的首領真被人刺殺了。
正好當時有漢朝的使者到來,想聯系西鮮卑攻打三輔地區,以此調動董卓的軍隊,好讓皇帝與朝中反對董卓的大臣發動政變。
結果漢朝的使者成了替罪羊,差點死在了上郡,好在自己護衛的拼死掩護下,加上他躲入到了來往邊境與中原的商隊之中,才逃過一難。
之后上郡東部的牢姐羌部落突然向西鮮卑發動進攻,妄圖在對方首領遇刺身亡之時,對西鮮卑一網打盡。
危急時刻,拓跋珪、拓跋燾爺孫再一次挺身而出,組織大軍擊退牢姐羌的軍隊,拯救了西鮮卑一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