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心有所感,喟然長嘆道:“我們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與五胡十六國的其他非漢人政權不同。
我們采取了離散諸部,分土定居,重用漢人,成立自己的核心班底代人集團,這都是五胡十六國都沒能完成的成就,所以才能長盛不衰。”
所謂的離散諸部,就是解散原本拓跋鮮卑的部落組織聯盟,使牧民與各部落族長脫離關系,成為國家的編戶。
拓跋鮮卑原本就是許多部落聯合在一起的聯盟,在原來的每個部落里,牧民是各部落族長的私屬,他們與各部落之間是依附關系,只需要為部落的族長從事生產,不需要向國家上繳賦稅。
而一旦他們脫離了部落組織,成為國家的編戶,就相當于是北魏的百姓,不再是屬于任何人的私有物,賦稅也是需要上繳國家,無論對于他們自己還是國家而言,都是雙贏的局面。
因為當他們屬于各部落族長的私有財產時,不但沒有任何的人權,獲得的收成絕大多數都有上繳不說,自己的性命也掌握在這些族長手中。
對方可能一個心情不好,就會對你肆意的打殺。
分土定居則是將國家的土地分給成為編戶的牧民,讓他們不用隨著氣候的變化,進行遷徙放牧。
只需要在國家分配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從事農耕或是放牧即可。
如此一來,有利于國家對治下百姓的管理。
有了編戶后,國家就相當于掌握了大數據,對于百姓的生產力與軍隊的戰斗力都了然于胸。
信息的掌握對于任何時代都是重中之重。
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事情解決后,拓跋鮮卑也從原始社會末期的奴隸制飛躍成為封建制的國家。
拓跋珪隨后將北魏的都城由盛樂遷到了平城。
平城乃后世的山西大同,在東漢時,屬雁門郡,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這里一直處于王朝的邊境,與游牧民族接壤。
作為縣城來說,在當時經濟并不發達,人煙稀少,平城在雁門郡稍微有些名聲,還是因為當年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
正常來說,遷都平城并不明智。
當初后燕開國之君,鮮卑戰神慕容垂的人生終戰,就是進入太行山后,并沒有走飛狐陘,而是重新開鑿新的道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偷偷穿越太行山小道,兵臨平城,拓跋氏第一猛將拓跋虔因此戰死。
但是那時候整個幽州基本都在后燕的掌控之中,慕容垂率領的軍隊可以輕松的進入太行山脈。
當北魏擊敗后燕,控制了大部分河北之地后,遷都平城就迫在眉睫了。
因為當時的北魏都城盛樂靠近陰山,別說距離中原了,就是距離河北各郡縣,那也是相當遙遠。
在北境立國,需要第一時間控制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天下屋脊的太行山,以及富庶肥美的華北平原,定都盛樂就不太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