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年韓國滅亡之時,他非常痛恨秦王與秦將,但是后來他游走于天下,聯絡反秦志士,親眼看到了秦國的滅亡。
之后又協助劉邦剿滅西楚,最終建立漢朝。
后來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當年的恩恩怨怨早已在如今的重活一世中,隨風而散。
他現在只想重新建立一個太平盛世,既而能憑借此功造福萬世,得道成仙。
“原來如此,留侯當年助高祖成就帝業,高祖雖然駕崩多年,但是漢王朝猶在,其子嗣后裔仍然為天下之主。
只是大漢如今早已經千瘡百孔,日薄西山,留侯可有挽救大漢之策?”李廣翹首以盼的問道。
“陛下年紀輕輕就能暗中謀劃推翻權臣董卓的統治,說明其背后必有能人相教。更何況無論是李將軍還是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賈復、吳漢皆是棟梁之材,何須我來指手畫腳?”張良微微搖頭道。
“當年高祖與霸王相持于滎陽,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高祖詢問破敵良策。
有最后一位縱橫家之稱的酈食其勸諫高祖,尋找六國王室后裔,將他們分封為王,這樣就能收攬天下人之心,為高祖所用。
當時并沒有一人反對,顯然認為酈食其所言非常正確。
只有當時外出歸來的留侯您,諫阻分封,說出八大理由,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使得高祖茅塞頓開,才有后面漢朝的輝煌盛世。
說明留侯的眼光是領先當時的所有人一個時代!
縱然如今陛下身邊有些人才,又如何能與您相提并論呢?”李廣愈發的謙虛并請教道。
“李將軍可知如今大漢的病因在哪里?”張良眉頭微皺,低聲問道。
“地方勢力擁兵自重,朝廷的中央軍這些年消耗巨大,已經沒有能力與地方勢力相抗衡!”李廣作為漢朝名將,自然會站在軍事家的角度看問題。
張良微微搖頭道:“這只是其中一個病因罷了。秦朝從建立到滅亡不過十五年而已,而大漢除去中間的王莽篡位,已經快四百年了。
華夏自古以來,就沒有永恒的王朝,大漢能持續如此之久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然而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大漢的由盛到衰也絕非一個病因,而是多個病因共同的結果。
其一,從光武帝復國到現在,大量的百姓失去自己的土地,只能成為別人的佃農或是奴仆,土地兼并非常嚴重,這也是導致許多地方爆發農民起義或是農民成為盜匪、流寇最重要的原因。
其二,地方豪族的權力太大,甚至他們能參與到察舉制中,影響太守或是刺史的舉薦名額。誠然光武帝復國時,各地豪族的支持非常重要。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非常巨大,甚至連許多太守與刺史都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當初劉表單馬入宜城之時,如果沒有襄陽的蒯氏與蔡氏鼎力相助,他很大可能無法接任荊州刺史的位置。劉焉當年入益州之時,也是靠的手下東州兵對益州本地豪族的血腥鎮壓,至今益州本土豪族仍然對劉焉劉璋父子懷有敵意。”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