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旋站起身來,在偏廳內來回踱步良久,突然問道:“子房之意,是想讓我提供匈奴人在政治與軍事上不為人知的情報,以及將來作為向導,為劉玄德平定南匈奴,統一整個并州?”
“沒錯,玄德公麾下將領大多并不熟悉匈奴人的戰法,關、張兩位將軍皆是玄德公提拔于行伍之間,麴義將軍出身涼州,對羌人的戰法頗為了解,但是對于匈奴人卻知之甚少。”張良知道他們并州這些將領甚至包括他自己,除了周亞夫外,其他人基本上沒有與匈奴人交手的經驗。
文帝時期,匈奴大兵壓境,侵犯大漢北境上郡、云中等地,長安告急,文帝急召邊境守將帶領軍隊前來長安守御。
時任河內郡太守的周亞夫奉命勤王,帶兵駐屯細柳營,匈奴見到長安城防御嚴密,于是大軍撤離。
周亞夫實際上也沒有完全與匈奴人交手過。
而張良自己亦沒有參與劉邦北擊匈奴被圍白登山一戰,否則以張良的見識以及劉邦對他的言聽計從,當時漢軍不可能被匈奴圍在白登山上,只能靠陳平之計,重金賄賂單于之妻閼氏,才得以脫身。
當時的大漢剛剛經歷完秦末的亂局與楚漢爭霸,這八年時間,是整個華夏五千年歷史上,最濃縮激烈的八年,沒有之一。
一個個傳世人物的登場,一段段蕩氣回腸的英雄事跡上演,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役銘記于史冊之上。
然而漢軍傾全國之力,卻被剛剛完成統一的匈奴示敵以弱,使得劉邦得到錯誤的信息,從而輕敵冒進,在步軍主力未到的情況下,親率先鋒部隊到達平城附近。
被冒頓親自帶領四十萬匈奴大軍圍困于白登山上。
我們不禁疑竇眾生,離項羽自刎烏江不過兩年,當年聚天下之兵圍剿霸王于垓下的猛將良臣哪里去了?竟然會中了匈奴人示敵以弱的計策,“師夷長技以制夷”翻轉過來了?
匈奴人竟然依靠華夏兵法忽悠了漢軍,我們不禁要問“兵仙”韓信,“謀圣”張良,“漢初三杰”,“滅楚三英”到底去哪了?
蕭何就不提了,他本來就以治國為主,一直都是留守后方。
彭越、英布已經裂土封王,都在自己的封地,并沒有派兵協助。
劉邦此次出兵,除了要解決勾結匈奴的韓王信外(與韓信同名,乃韓襄王庶出孫子),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以兵威震懾北方的匈奴以及可能有反志的異姓王。
韓信那時已經被劉邦從楚王降為淮陰侯,留在京城,不可能在將兵權交給他。
張良一直以來身體就不太好,自劉邦登臨帝位,天下初定后,張良大多時候閉門謝客,托病不出。
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漸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無論是劉邦出兵匈奴還是平定各路異姓諸侯王,張良幾乎沒有參與任何的謀劃。
在皇室明爭暗斗的爭奪太子之位時,張良也始終恪守“疏不間親”的歷史教訓。
曹參當時則在齊地,擔任劉邦庶長子劉肥的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