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請神容易,送神難
邊讓年少之時,就以善于辯論與辭賦名聞州郡,年紀稍長后,和陶丘洪、孔融齊名。
后來得到大將軍何進的賞識,征辟其擔任令史一職。
當時何進設宴迎接邊讓,邊讓既善于占射,又能作辭應對,聲氣如流。
當時坐席間的賓客有百余人,無不被邊讓的風采所傾倒,甚至孔融、王朗上前遞交自己的名片,三人平等交往。
議郎蔡邕也深深敬佩邊讓,認為邊讓應該得到提拔,于是寫信給何進認為令史的官職對于邊讓是大材小用。
可以看到邊讓面對大將軍何進時,既沒有恃才傲物,也沒有絲毫看不起屠戶出身的何進。
要知道何進的出身與曹操相比遠遠不如,曹操好歹出身官宦世家,背后有個龐大的家族支撐。
何進不過是屠戶,依靠妹妹進宮受寵才能坐到大將軍的位置,邊讓對二人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
邊讓經常輕侮曹操就耐人尋味了,基本邊讓就是兗州豪族扔出來試探曹操的。
他們認為邊讓乃是兗州名士,天下有名望的大儒,又有董卓、袁術的前車之鑒,無論如何曹操也不可能殺人吧!
然而曹操深知亂世之中土地與人口是重中之重,兗州必須成為自己穩定的根據地,為此他不惜殺雞儆猴。
曹操殺邊讓的時候,乃是因為有人誣告對方,曹操甚至都沒有查證,直接讓郡中官員將邊讓就地誅殺,之后滅了邊讓全家,完全震懾到了整個兗州豪族。
不得不說,亂世之中法家的思想絕對是最好用的。
曹操提拔寒門,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分農田給百姓,興修水利,這一套法家的組合拳下來,兗州本地豪族的利益遭到重大打擊。
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兗州豪族們過河拆橋的計劃失敗,曹操徹底在兗州站穩了腳跟。
亂世之中,實力才是硬道理,有兵有糧的曹操成了兗州真正的話事人。
邊讓的死亡也讓他們意識到了如今并非太平盛世,而是風云際會的亂世。
兗州豪族們隨后陷入了沉寂,沉寂并不意味著屈服。
他們之所以世代為豪強,就是因為手里掌握著大量的土地。
土地頻頻被曹操以各種借口奪取,這是明擺著要斷他們豪族的未來,他們開始等待時機的到來。
機會說來就來,次年,曹操的父親與弟弟被陶謙部下所害,無論是陶謙自己暗中指使,還是部下見財起意,這口大鍋陶謙總歸背定了。
為了能夠迅速拿下整個徐州,曹操一方可謂是精銳盡出,只是留下了荀彧等人為自己搞后勤,荀彧之于曹操就像是蕭何、張良之于劉邦。
曹操每逢自己帶兵出戰,留守后方為他供給糧草的永遠都是荀彧。
不僅如此,曹操前半生的戰略規劃基本都是荀彧一手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