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打下江陵城后,不但幫劉備擋住了隨時可能南下的曹操,而且他們也不會放心蝸居荊南的劉備。
以劉備對于荊州、益州的渴望程度以及諸葛亮制定的戰略規劃,最終為了江陵城也一定會與孫吳開戰。
而孫吳方面雖然整體實力強于劉備集團,但是也沒有一戰滅掉對方的能力,一旦爆發戰爭,曠日持久,完全是兩敗俱傷,徒為曹操做嫁衣罷了。
西征益州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就算拿下益州,此時孫權的弟弟孫翊、孫匡都已經逝世,他自己也才二十八歲,子嗣尚幼。
沒有兄弟或是兒子能挑大梁,而他絕不放心派遣異姓將領,在益州這個非常適合割據的地方擔任刺史,即使周瑜亦如此。
后面的歷史多次上演,即使血濃于水,到了益州之后,也是極大可能割據一方或是自立為王。
所以周瑜的戰略規劃,在他準備攻打南郡之時,就注定會失敗。
周瑜臨死之際,終于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于是上表孫權道:“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能再為東吳效命了。”
同時周瑜提醒孫權:江東遠非看起來平靜,還不能到享樂的時候,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仔細思考斟酌,未雨綢繆。
四方邊境的百姓并未真心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再次強調要防范曹操和劉備兩方勢力,最后推薦了與他戰略理念完全相反的魯肅接替他的職務。
周瑜知道隨著他的逝世,東吳方面已經沒有進攻性大才,而且赤壁之戰后,他如果帶領大軍攻打淮南地區,或許結局完全不一樣吧!
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孫劉聯盟很快會破裂,因為劉備不會滿足于被困在荊南四郡這樣貧瘠的地方,周瑜也不可能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陵城“借給”劉備,最終獲利的必定是北方看戲的曹操。
周瑜死后,推薦魯肅接替了自己的職位。
魯肅上臺后,采取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建議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
說是“借荊州”,其實是借南郡的江陵城,荊南四郡本來就在劉備手中,而南陽郡、章陵郡以及南郡的北部在曹操手中,江夏郡孫權也沒借給劉備。
為什么說魯肅的戰略規劃比周瑜更高明,聯劉抗曹就如此重要嗎?
因為當時的形勢是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漢十三州,曹操掌握著九州半,還是中原與北方最繁華的地段。
劉備也就占領半個荊州,還是南部貧窮的地段,益州還在劉璋手中,孫權也只是占據揚州以及荊州的江夏郡,當時交州尚未歸附。
曹操之于當時天下僅有的勢力,比戰國后期秦國之于六國更占優勢。
六國被滅,就是因為被秦國各個擊破,而沒有抱團取暖,合縱抗秦,甚至六國內部還經常互相攻打。
孫權當時的實力是天下第二強,最好的方式就是拉上其他各方勢力一起對抗曹操,削弱曹操的實力,尋找弱點,逐步蠶食對方。
如果你要滅掉其他勢力增強自身,除非能一戰而定,一旦拖成了持久戰,只會兩敗俱傷,從而讓曹操瞄準機會,一波端了。
而孫權一方也沒有實力一戰滅掉劉備集團,所以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聯合起來對抗曹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