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象,算是袁術手下為數不多,有才學,又敢于直諫之人。
原本歷史中的漢獻帝劉協因為思念洛陽,車駕東歸之時,被李傕郭汜所追,大敗于曹陽。
幾乎一路乞討般的抵達了河內郡。
袁術看在眼里,大會群臣后,言道:“如今漢家天下已經衰微,海內鼎沸,我們汝南袁氏,四代都是朝中重臣。中原的百姓與天下士人蒙受袁氏厚恩,都愿意追隨于我。我打算秉承天意,順應民心,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袁術麾下的文臣武將都不敢出言反對,只有閻象挺身而出道:“昔年周人自后稷(周人始祖)至文王,積累功德無數年,三分天下有其二,可他們還是在做殷商的臣子。
明公家族雖然累世昌盛,仍然不具備周人那樣強大的勢力,而且我們所占領土不過淮南地區而已。漢室雖然衰微,也沒有殷紂那樣殘暴無道。”
然而彼時的袁術早已經被利欲熏心,不但沒有聽從閻象的建議,反而心里非常不爽,自此之后,開始疏遠對方。
…………
正當橋蕤猶豫不決,是否需要鳴金收兵之時,沖向敵軍兩翼的騎兵團,被韓信設置的弓弩手紛紛射倒在地。
韓信早已經料到橋蕤見到他們陣型散亂后,必定安排騎兵團進行沖擊,這樣在騎兵團的沖擊之下,陣型散亂的隊伍,必定會大潰敗。
原本歷史中的東光界之戰,青、徐三十余萬黃巾軍,沿著海岸線北上入侵冀州的渤海郡,公孫瓚只帶了兩萬白馬義從,就是趁三十余萬黃巾軍立足未穩,陣型散亂之時,發動突襲。
斬敵數萬,俘虜七萬余人,震動天下。
然而橋蕤并非是威震北疆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他麾下的軍隊也并非天下強兵幽州突騎,韓信亦不是烏合之眾的青徐黃巾軍。
橋蕤犯了一個后來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同樣的錯誤,就是不清楚敵軍箭隊方陣的情況下,首先派出了自己的騎兵團。
騎兵沖擊力猛,攻擊強,但是有個致命缺點,防御力非常弱,懼怕弓箭。
正常情況下,兩軍對壘時,一般是步軍方陣拿著盾牌頂在最前面,吸引敵軍弓箭火力。
然后己方的主帥找到對手弓箭方陣的位置后,讓步卒朝此發起進攻,騎兵則等待戰機,或是避開對手的弓箭方陣進行攻擊。
袁紹界橋之戰之所以在天下人皆不看好他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就是利用公孫瓚的輕敵心理,提前將一萬白馬義從吸引了出來。
當時袁紹用麴義率八百先登死士為先鋒,以千余強弩兵掩護麴義,自統步卒數萬在后方。
公孫瓚見到袁紹先鋒軍太少,立刻派出自己的精銳一萬白馬義從,想盡快吃掉對方。
麴義既然有千余強弩兵在身后壓陣,為什么公孫瓚還敢派出白馬義從沖擊對方?
因為弩兵和弓兵不同,弩兵只能平射,而前方又有自己的八百先登死士,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正面突擊,如果弩兵直接朝前方射箭,首先就會射到自己的八百先登死士。
等到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沖擊到自己強弩兵的射程范圍內后,先登死士將盾牌放在地面,自己則趴在盾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