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其實比較擔心以李牧、趙奢、張既為首的非涼州本地派與漢陽郡地方豪族為首的本土派,在北遷治所的問題上,出現爭端。
如今他們涼州無論是武將還是文臣都主要分為非本土派與涼州本地兩大派系。
而隨著大漢國力的不斷衰弱,涼州這些年統治的區域只剩下漢陽郡、安定郡的東南部以及隴西郡的東部,所以涼州本土派又以漢陽郡為主。
涼州刺史馬騰陸續收復整個隴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后,涼州各郡有才之士,才漸漸進入馬騰的麾下效力。
馬騰麾下的武將以李牧、趙奢為首,李牧自稱冀州趙國柏仁縣人,趙奢則自稱是趙國邯鄲人,皆來自北方的冀州,并非涼州本地人。
只是由于他們出色的治軍能力,以及戰無不勝的軍事水平,讓以龐德、閻行為首的涼州諸將盡皆佩服得五體投地。
即使還有人暗中不服,也只能憋在心里。
而馬騰麾下的文臣集團,同樣分為涼州本地人與外來人。
外來人自然是以張既為首,張既乃馮翊高陵人,出身關中,雖然并非涼州人,但是卻在涼州諸郡,以他的影響力最大。
因為以楊阜為首的涼州官吏,大多都是經過他的舉薦。
這個時代,師徒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多種情況。
直系受業者為弟子,再傳弟子或旁聽學者稱門生,而在漢代察舉制中,被舉薦者往往會自稱是舉者的門生,故而才有袁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一說。
其意就是指袁氏一族,經過幾代人的積累,舉薦的無數官吏,他們都依附于袁氏一脈之下。
因為儒學在漢代的高速發展,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師徒關系在某些情況下被視為一種擬制的父子關系。
楊阜為首的涼州官吏對待張既非常尊敬,這就是張既又稱“西北荀文若”的由來。
原本歷史中的荀彧,為曹操舉薦了整個潁川士族集團,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潁川士族,皆是出自荀彧的舉薦。
還推薦了許多非潁川本地的士族,諸如司馬懿、程昱、韋康等。
而張既則一手搭建了整個涼州與關中的文官班子,許多涼州與關中的人才皆是通過張既舉薦的。
像曹魏名臣楊阜,起義討伐馬超的趙昂、尹奉等人,以及出身安定胡氏,后來官至衛將軍的胡遵等。
如今的時代,馬騰麾下仍然有大量文臣,都是經過張既舉薦而來。
即使張既并非涼州本地人,他在涼州所受到的待遇,與楊阜等人并無不同。
無論是普通百姓,本地豪族,還是百年世家,都對張既禮敬有加。
張既之于如今的馬騰,就像原本歷史中,荀彧之于前中期的曹操,基本荀彧決定之事,曹操麾下的其他謀臣是不會有任何不同的意見。
這種在創業初期,沒有其他派系的掣肘,有利于一個集團的快速成長,因為沒有內部消耗。袁紹與曹操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手下的派系太多了。
所以,關于政事,在涼州,只要張既決定的事情,涼州其余官員也很少持有反對意見。
馬騰見到張既贊同楊阜的提議,不但涼州的文臣方面沒有任何的反對意見,連以趙奢為首的武將集團,同樣沒有反對意見。
馬騰暗中吁了口氣,立刻拍板確定道:“既然大家沒有異議,一年后的四月初一,就是將治所遷至姑臧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