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吳郡,吳縣,太守府。
吳郡太守陸康召集縣內文武官員,商議應對之策。
吳郡四姓中,凡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
顧家的顧雍、顧悌、顧徽。
朱家的朱桓父親朱明,張家的張溫父親張允,以及吳家的陸康、陸駿叔侄。
顧雍,字元嘆。
作為吳郡四大姓之一,曾祖父顧奉曾經擔任“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潁川郡太守。
顧雍幼時拜名士蔡邕為師,當時蔡邕因為得罪靈帝寵信的中常侍王甫,避難江東十二年,顧雍這才得以拜對方為師。
顧雍少年時,就展現出才思敏捷,心靜專一等特長,藝業日進,深受一代大師蔡邕的喜愛。
故而蔡邕為其賜名為雍,與蔡邕的名字同音。
又因為經常受到蔡邕的贊嘆,故取字元嘆。
后來揚州刺史聞顧雍之名,向朝廷舉薦,弱冠時就出任合肥縣長,相繼擔任婁、曲阿、上虞的縣長,所到之處,皆政績斐然,百姓稱贊。
原本歷史中的顧雍,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當時的江東風雨飄搖。
統一江東的孫策遇刺身亡,未及弱冠的孫權,繼承孫策的位置,成為整個江東的領袖。
曹操以朝廷之名,授予孫權會稽太守一職,明顯是想把孫權調離江東的核心區域,逐步瓦解孫氏在江東的影響力。
孫權受命后,并未到郡就職,而是任命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
顧雍到任后,討除寇賊,平定叛亂,各縣望風歸降,官吏百姓皆臣服。
數年后,因為在會稽郡的政績非常出色,被孫權征召進自己的幕府擔任左司馬,此后一直為孫權處理軍政要務,行事非常低調。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顧雍任九卿之一的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
顧雍受封之后,家人根本不知道顧雍的官職,直到使者來到顧雍的老家,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孫邵病逝后,顧雍接替丞相之位,成為東吳第二任丞相。
顧雍為相后,效仿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去選擇。
而一旦選擇的官員任職后,便會全心全意的委托他們。
顧雍常常訪問民間,收集建議,秘密上書孫權。
如果建議被采納,就歸功于孫權;如果不被采納,就一直不說,孫權因此非常看重顧雍。
顧雍后來于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孫權親自身著孝服前往祭吊,賜謚肅侯。
顧悌、顧徽皆是顧雍的族弟,顧悌官至郎中、偏將軍,顧徽官至巴東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