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應該明白,外國的文學所反應的是外國的文化、外國的歷史,冒然僵硬的套用在中國身上并不是一個好選擇。
我們的作家應該將目光投注到我們腳下的國土上,不僅僅是關注政治,關注現在,也要回顧我們民族的昨天,展望我們國家的未來。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的這種想法是出于戀舊情緒、地方觀念或者是對某些落后文化的復辟,但我想說的是:
對于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的重新認識和民族審美意識的覺醒,關乎到我們中華民族今后走向偉大復興的腳步是否堅定。
如果我們一味的去用政治的角度去看待文學創作,又或者是一味的追求其他民族的表現形式,那么這兩種行為對于我們民族文化的迭代發展、向上追求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認為:人的特征是有很多層次的,浮在表面上的是持續三四年的一些生活習慣與思想感情,不消幾年就全部換新。
年,要等那一代過去以后,這些思想感情才會消失。
往下第三層的特征,可以存在于一個完全的歷史時期,雖經劇烈的摩擦與破壞還是巍然不動,比如說古典時代的法國人的習俗,這個特征附帶或引申出一大堆主義和思想感情。
但這無論如何頑固,也仍然是要消滅的。
比這些觀念和習俗更難被時間鏟除的,是民族的某些本能和才具,如他們身上的某些哲學與社會傾向,某些對道德的看法,對自然的了解,表達思想的某種方式。
要改變這個層次的特征,有時得靠異族的侵入,徹底的征服,種族的雜交,至少也得改變地理環境,遷移他鄉,受新的水土慢慢的感染,總之要使精神氣質與肉體結構一齊改變才行。
丹納是個"地理環境決定論"者,他對于文化的某些見解不需要被我們完全贊成,但他至少從某一側面幫助我們領悟到了所謂文化的層次。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珍視我們民族的文化,將所有的東西都一股腦的視為糟粕,封禁焚燒,大家想沒想過長此以往的后果會是什么?
——民族文化的毀滅、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林朝陽說到這里,聲音低沉,痛心疾首。
他的聲音一直不高,可眾人卻聽的越發沉重。
大家都學過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經歷了百年屈辱史,直到現在,國內的民族自信心依舊在低位徘徊。
這其中的原因細究起來有很大的復雜原因,但或主動、或被動的民族文化的毀滅確實是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林朝陽的道理講的非常透徹,在場眾多人不禁頷首認可。
“一個民族自己的過去,是很容易被忘記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記的。
理論上來說,這世界上只要還有一個中國人,我們中華文化就不會滅絕。
可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拋棄了我們的文化,那么,我們這個民族還有過去嗎?
一個沒有過去的民族,還會有未來嗎?”
林朝陽的一聲聲發問直擊在場眾人的心靈,振聾發聵。
最后,他用堅實而鏗鏘的聲音說道:
“我們的文學應該有"根",文學之"根"應該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枝葉難茂;根若深,則生機勃發。
也只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光耀世人!”
話音落下,座談會上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沉浸在林朝陽震撼人心的講話中,久久沉吟。
過了好一會兒,終于有人從他的講話中回過神來,送上了第一聲掌聲。
進而,掌聲雷動,震耳欲聾。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