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9——得知劉榮奔赴睢陽,竇太后那顆因梁王劉武身陷險境而錯亂的心,也終于是安穩了下來。
?6?9?6?9睢陽當然很危險;
?6?9?6?9戰場固然很殘酷。
?6?9?6?9但只要天子啟愿意讓長子劉榮,也去睢陽‘身涉險境’,竇太后便能就此安下心。
?6?9?6?9因為這意味著天子啟,并沒有真的打算借這場叛亂,將手足送去地底下見先帝……
?6?9?6?9“皇長子假節東出,朝野內外,可有什么動靜?”
?6?9?6?9未央宮宣室殿外的瞭遠臺上,遠遠眺望向長安城外,天子啟雙手負于身后,面色無喜無悲。
?6?9?6?9輕聲一問,自惹得身旁的郎中令周仁趕忙一拱手:“奉陛下詔諭,皇長子假節東出一事,并沒有太過喧揚。”
?6?9?6?9“偶有聽聞此事的人,也大都只是贊皇長子‘大義’,旋即便又憂心忡忡的擔心起戰事。”
?6?9?6?9“——甚至有一些人,因為皇長子東出,而更加擔心起戰事來。”
?6?9?6?9“畢竟睢陽那邊的戰況,實在是讓人有些……”
?6?9?6?9說到此處,周仁面上也不免涌上一抹愁慮。
?6?9?6?9卻非擔心戰況,而是擔心坊間這暗流涌動,是否有吳王劉濞的手筆。
?6?9?6?9如果有,而自己又沒能及時察覺……
?6?9?6?9“德侯劉通的父親——德哀侯劉廣,和那老賊劉濞一樣,都是代頃王劉喜的兒子。”
?6?9?6?9“嘿;”
?6?9?6?9“——都是那個望風而逃,匈奴人都還沒跨過長城,就拖家帶口跑到了洛陽的代頃王的兒子……”
?6?9?6?9“伯父在關外舉兵謀亂,做侄子的,自然也會在長安做些什么,好助伯父一臂之力?”
?6?9?6?9譏誚一語,只惹得周仁下意識一躬身,天子啟卻再度望向宮外的方向,悠悠又是一聲長嘆。
?6?9?6?9“朕,許了袁盎的建議。”
?6?9?6?9“此刻,晁內史應當是身著朝服,出了府門。”
?6?9?6?9“以為是入宮面圣,實則,卻是直赴東市……”
?6?9?6?9說著,天子啟遙望向皇宮外的目光,也莫名有些模糊起來。
?6?9?6?9回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見到晁錯的時候,彼時的太子啟還沾沾自喜,自認為這番針對梁王太傅賈誼的謀劃,算得上是相當成功。
?6?9?6?9后來在太子宮,師生二人相談甚歡,甚至屢屢有不約而同的看法和見地,更是讓彼時的太子啟愈發生出‘人生得一知音如此,夫復何求’的感覺。
?6?9?6?9再到先帝駕崩,監國太子順利即皇帝位,曾經的太子詹事也扶搖直上,轉瞬便官至九卿之首。
?6?9?6?9而后,便是師生二人籌謀已久的《削藩策》,逐漸浮現在朝野之上……
?6?9?6?9“晁錯這把劍,朕要棄了。”
?6?9?6?9“劍都棄了,那劍鞘留著,也就沒什么用了。”
?6?9?6?9“——就讓袁盎為使,去劉濞老賊那兒走一趟吧。”
?6?9?6?9“德侯劉通也一起,借著出使的名義,踢到劉濞身邊去。”
?6?9?6?9“老讓他在長安這么攪和,朕心煩。”
?6?9?6?9天子啟說著,一旁的周仁聽著;
?6?9?6?9而在君臣二人身側,一名郎官則是正奮筆疾書,以最快的速度,將天子啟的交代草擬成詔書。
?6?9?6?9當日——皇長子假節東出當日,天子啟頒詔:拜故中大夫袁盎為太常(原奉常),德侯劉通為宗正,假天子節,出使關東。
?6?9?6?9與此同時,丞相府再次于關中各地方郡縣頒發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