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9說是假節出使,來‘勸降’吳王劉濞,但明眼人都知道:袁盎此行,九死一生。
?6?9?6?9——劉濞當然不可能因為晁錯的死,便就此退兵!
?6?9?6?9幾十年的隱忍,劉濞既是舉了兵,就必定是不成功,便成仁!
?6?9?6?9尤其眼下,睢陽戰事愈發不利于長安朝堂,以至于劉濞都敢當著長安天使的面,說出那句‘寡人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了。
?6?9?6?9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安朝堂派來見劉濞的使者,除了多送幾個人頭,或幾個兵丁給劉濞之外,再無其他意義。
?6?9?6?9就如此番,袁盎假節出使,就連袁盎自己也知道:劉濞根本不可能聽勸。
?6?9?6?9非但不會聽勸,甚至還會將袁盎強留在身邊。
?6?9?6?9果不其然,在明言表示‘我已經是東帝了,不需要再向誰跪拜’之后,劉濞下一句話,便宣告了袁盎徹底失去人生自由。
?6?9?6?9“德侯,是我一母同胞的兄弟手足——德哀侯劉廣的子嗣。”
?6?9?6?9“既是來了我身邊,就不要急著回長安了。”
?6?9?6?9“等寡人破了睢陽,兵臨函谷,德侯再隨寡人圣駕,還定三秦……”
?6?9?6?9好嘛;
?6?9?6?9又是‘圣駕’,又是‘還定三秦’。
?6?9?6?9就差沒說長安天子啟死期不遠,劉濞坐上皇位指日可待了。
?6?9?6?9只寥寥數語道出口,便讓侄子劉通主動走到了自己身側,吳王劉濞的目光,也隨之落在了袁盎身上。
?6?9?6?9“說來寡人和袁公,也算是故人。”
?6?9?6?9“——早些年,袁公為吳相,于寡人也算是君臣相宜。”
?6?9?6?9“又是先帝朝的老臣,對于長安天子,以及朝堂軍隊的部署,也當是了若指掌的。”
?6?9?6?9“不如也留下來,做寡人的車騎將軍如何?”
?6?9?6?9···
?6?9?6?9“只要袁公答應,我大軍,除大將軍田祿伯所率領的吳國主力之外,剩下的二十萬兵馬,盡數交由袁公節制。”
?6?9?6?9“待定了社稷,袁公,便當是寡人的第一任漢相……”
?6?9?6?9劉濞說的誠懇,甚至可謂誠意十足;
?6?9?6?9但袁盎聞言,卻滿是苦澀的搖頭嘆息道:“既然是故人,那吳王也該知道我是個怎么樣的人。”
?6?9?6?9“——早在當年,給吳王做國相時,我便是明哲保身,對于吳國的事務不聞不問,只求不要死在任上,而是可以等到調回長安的那一天。”
?6?9?6?9“如今為吳王所縛,是生是死,自是由不得自己。”
?6?9?6?9“只是叛漢從賊、使宗族蒙羞的事,我袁絲,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6?9?6?9慢條斯理,卻也滿帶著苦楚的一番話,只惹得吳王劉濞莫名一陣感傷;
?6?9?6?9而那句‘叛漢從賊’,卻又讓帳內眾將齊齊瞪大虎目,紛紛將不懷好意的目光,瞪向袁盎那已經不再挺拔的身影。
?6?9?6?9良久,終還是吳王劉濞搖頭嘆息著起身,頗有些惋惜的看向袁盎。
?6?9?6?9“袁公大才,縱是不為我所用,寡人,也斷不會放袁公回長安。”
?6?9?6?9“想來袁公對此,也是早有預料的吧?”
?6?9?6?9“——寡人敬重袁公,不忍傷袁公性命。”
?6?9?6?9“只袁公使命在身,若就此放袁公歸去,怕是會壞了寡人的大事……”
?6?9?6?9說著,吳王劉濞稍一擺手,帳門外邊走入兩名軍事,一左一右,將袁盎架了起來。
?6?9?6?9至于那桿象征著無上權柄的天子節牦,也隨著袁盎的手被兵士架起,而直挺挺倒在了地上,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