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9“對于這樣的流言,兒一向是不當回事的。”
?6?9?6?9“只是流言愈演愈烈,兒擔心母后,也會被這些流言饒了安寧。”
?6?9?6?9“這才帶著母親一起來探望,好讓母后安下心,也好讓那流言,不攻自破……”
?6?9?6?9劉榮話說的隱晦,但在薄皇后聽來,卻也和平鋪直敘的大白話差不了多少。
?6?9?6?9——我做太子了,大家伙兒都說,我母親應該母憑子貴,成為皇后;
?6?9?6?9——但我覺得不該如此,至少暫時不必急于如此。
?6?9?6?9——所以帶著母親來,好和母后通個氣,讓母后不必擔心我和我母親,就這么在椒房殿安心住下去……
?6?9?6?9“陛下,生了個好兒子啊……”
?6?9?6?9“栗姬為陛下——為我漢家,生了個好兒子……”
?6?9?6?9只稍一思慮,便明白劉榮這么說、這么做的真實目的,薄皇后只不由得一陣悵然。
?6?9?6?9——自先帝駕崩至今,不到三年的時間,漢家經歷了兩次國喪,以及一場雖只持續了三個月,卻花費了朝堂數以倍計的時間準備、接下來也同樣要花數倍時間收拾殘局的‘吳楚七國之亂’。
?6?9?6?9劉榮先前那番話,場面話確實很多;
?6?9?6?9但其中有一句,卻根本挑不出錯。
?6?9?6?9——自先帝駕崩至今,這將近三年的時間,漢家,確實是‘多事之秋’。
?6?9?6?9在這樣的前提下,在吳楚之亂才剛平定,東、西兩宮,又才剛因為儲君一事生了嫌隙的當下,無論是朝野還是宮內,都必須遵循一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
?6?9?6?9說得更直白些,就是盡可能不要再生事端,好讓這段時間發生的事,都被時間自然冷卻。
?6?9?6?9薄皇后當然明白這一點;
?6?9?6?9劉榮也能明白這一點,薄皇后即欣慰,又悵然。
?6?9?6?9——欣慰的是漢家,立了一個合格的太子,有了一個合格的儲君。
?6?9?6?9惆悵的,是這樣的好兒子,居然是栗姬生下來的。
?6?9?6?9而自己,別說是生出個‘好兒子’了,連一個女兒都沒能生下,就這么孤苦伶仃……
?6?9?6?9“太子的憂慮,我明白。”
?6?9?6?9“但名不正,言不順。”
?6?9?6?9“——太子得立為儲,其母憑子貴,自當冊立為后,入主椒房。”
?6?9?6?9“今太子得立,我又多年無所出,自當廢后為嬪,移宮別居。”
?6?9?6?9“若是還厚著臉皮,霸占著皇后的位置,以及皇后才能居住的椒房殿,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怕是要把我給淹死了……”
?6?9?6?9很快,薄皇后便將惆悵放在一邊——將自己放在了一邊,以‘皇后’的立場,和劉榮交流起來。
?6?9?6?9作為一個女人,薄皇后的一生注定凄慘。
?6?9?6?9但作為皇后——作為已故薄太皇太后,為當今天子啟精挑細選出來的太子妃,薄皇后,同樣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
?6?9?6?9從個人角度而言,薄皇后確實很可憐,也確實沒有什么好的出路;
?6?9?6?9但從‘皇后’的角度而言,即便自己已經‘窮途末路’,薄皇后也依舊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6?9?6?9若是有個兒子,那薄皇后將來,也未必不會是青史留名的賢后,如‘孝武薄太后’之類;
?6?9?6?9只是作為皇后,卻注定無法孕育子嗣,薄皇后縱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6?9?6?9(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