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顧不上想這些。”
“——先帝,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做了我漢家的天子。”
“朕到了太子這個年紀的時候,先帝也依舊還年壯——還能揮著藤條,從宣室正殿,一直追朕追到城門外的渭橋邊上。”
“朕又知事晚些,在太子這般年紀,還想著再掄起棋盤,把哪個表親砸死在宮內呢…”
自嘲地說著,天子啟也算是委婉的向劉榮做出了應答。
——朕在你這個年紀,還小,不懂事兒;
根本沒那個腦子,去想先帝駕不駕崩的問題。
能少挨先帝一頓板子,朕就謝天謝地了…
劉榮表示沒毛病。
這確實就是當今天子啟,和先太宗孝文皇帝——這父子二人之間的交流模式。
先帝想的,是什么時候再揪住太子的把柄,把臭小子再胖揍一頓;
而太子啟想的,則是先帝追著自己跑的時候,要通過怎樣的蛇皮走位逃過一劫。
只能說: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算是在當今天子啟身上,得到了極為充分的驗證。
拋開童年陰影什么的不算,曾經混跡關中三輔,恨不能把關中掀個底朝天的混世魔王,在先帝不遺余力的物理捶打之下,也總算是成了材;
非但成了材,甚至還和老爹一起,再史書上留下名為“文景之治”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于天子啟這個委婉的回答,劉榮也是付之一笑。
卻依舊沒有作答,而是再度不答反問道:“現在回想起來呢?”
“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年的自己——或者說,是倘若能回到那個年紀,父皇,會不會期盼先帝早日大行呢?”
這一問,天子啟明顯答得更輕松,也更痛快。
“不會。”
“朕,非但不會希望先帝早日大行,反而還會希望先帝,能盡可能多活幾年——活得越久越好。”
“至少,二十歲不到的朕,絕對不會希望先帝早日駕崩。”
言罷,天子啟面上,已是不見絲毫笑意。
有的,只是令人心下發寒的鄭重,以及那好似能看透靈魂的銳利目光。
見此,劉榮也明白今日,自己躲不過了。
非但躲不過,甚至還讓天子啟原本偏向于試探、調侃的一問,徹底變成了一次針對太子儲君的思想覺悟考試。
于是,劉榮思考了許久,也措辭了很久;
最終給出的答案,也總算是沒有辜負天子啟,愿意耐著性子等這么久…
“二十歲時的父皇,必定不會希望先帝盡早大行。”
“——原因,不外乎主少國疑四字。”
···
“兒,至今還沒到二十。”
“相比起當年的父皇,兒,更擔心這四個字。”
“畢竟當年,父皇頭頂上壓著的,是已經避居深宮,不問朝政的薄太后;”
“兒頭頂上壓著的,卻是曾險些將我漢家的梁王,扶立為儲君皇太弟的竇太后……”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