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歲秋后,匈奴人幾乎必定會再度犯邊,以報開春之時,陛下折辱匈奴使團的仇。”
“戰事調度,陛下恐怕已經有了成算;”
“待臣履任亞相,便該循著陛下對秋后戰事的安排,為陛下分憂解勞了……”
你看看!
你看看這話說的,多漂亮?
明明是想提醒劉榮:今年秋收之后,匈奴人肯定還要打過來;
可說出來的話卻是:陛下肯定已經預料到這件事了,而且肯定做好了安排……
“儒家啊~”
“嘿;”
“就竇嬰這張嘴,便是放在后世,那也未必不是個‘很想進步’的宦海潛力股……”
暗下如是思量著,劉榮卻并沒有再開口。
——劉榮知道竇嬰,是在委婉的提醒自己:陛下,秋后可又要打仗了啊?
準備好了沒有?
對此,劉榮只想說,事實勝于雄辯。
與其用嘴——與其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和竇嬰扯什么‘朕意已決’‘死戰不退’之類,還不如帶著竇嬰,往博望苑魯班苑走一遭。
等看到了那一件又一件或許存在過、或許不曾存在,卻無一例外超越這個時代的先進武器軍械,想來竇嬰心中,便會有答案的……
事實也不出劉榮所料;
在魯班苑逛了不單半日,竇嬰便沉默了。
甚至從這一天開始,竇嬰再也沒有問過類似‘打得過嗎?’‘值得打嗎?’之類的問題,又或是發表過‘要不別打了吧?’‘再想想其他辦法?’之類的看法。
在這一天,竇嬰在魯班苑提出的問題,只是反復不斷地:這個叫什么?造價多少?怎么用?
而在這一天之后,竇嬰在有關匈奴人的話題上,便只剩下一個態度。
——御史大夫的字典里沒有和字!
我儒家尊奉孔夫子為圣賢,主打的就是一個九世之仇,猶可復也!
什么?
你說儒雅隨和,君子氣度,禮儀之邦?
嘿!
這把連弩,瞧好了!
禮儀之——邦!
——邦!!!
——邦!!!!!!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