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威脅了單于庭——并非先老上單于,而是現軍臣單于的地位,才被軍臣陰謀殺害。
那場政變,對匈奴、對草原之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首當其沖的,便是右賢王被單于庭陰謀殺害,右賢王一派的貴族頭人們元氣大傷,使得原本肩負對漢戰略的幕南右賢王一派,遭受了史無前例的重大打擊。
作為匈奴帝國針對漢人的戰略實施者,右賢王一派遭受打擊,自然就意味著匈奴帝國對漢人的戰略壓迫,產生了極其明顯的松懈。
以至于去年冬天,當伊稚斜以右賢王的身份——和死去的父親一樣的身份,學著父親的模樣去朝那塞,去攻打漢人的關塞時,曾經近乎一觸即潰的漢人關塞,卻變成了整個幕南傾其全力,都看不到絲毫希望的絕望之壁。
再有,便是伊稚斜至今,都依舊在耿耿于懷的一件事。
——父親死后不久,漢人內部,發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
據說,在漢人地界的東方,七個最為強大的王聯合在了一起,發起了針對長安漢皇帝的武裝叛亂!
最危險的時候,那七個王的軍隊,甚至逼近了漢人的關中門戶:函谷關附近!
作為上一代右賢王最優秀的子嗣、當代右賢王,乃至攣鞮氏王族最杰出的新生代,伊稚斜很清楚:當時,只要匈奴派出一支武裝力量——不用多,三兩千就行;
只要有大匈奴的勇士,在那個時間點出現在漢匈邊界,那就必定能讓長安的漢皇帝方寸大亂!
最好的結果,可能是漢人自此出現兩個皇帝,從此內斗不休,無暇顧及北方;
最差的結果,也是漢人出現一個新皇帝——一個在叛亂過程中,求助過大匈奴的皇帝。
無論如何,對于偉大的匈奴帝國而言,都是一本萬利的事。
只要派出兵馬;
只要是兵馬,哪怕只有一騎!
但可惜的是,當時的匈奴單于庭,還忙著右賢王‘謀逆受誅’的善后工作,根本無暇在正發生內亂的漢人地界插上一腳。
——德高望重的右賢王蹊蹺死在龍城,整個幕南震怒!
軍臣一開始是鐵血鎮壓,卻發現越是鎮壓,似乎越壓不住幕南諸部的滔天盛怒?
最終,明白自己繼續鎮壓下去,就很可能導致整個幕南都脫離單于庭掌控之后,軍臣無奈選擇妥協。
而軍臣妥協最直觀的證明,便是繼承亡父衣缽,順位繼承右賢王之位的伊稚斜。
為了安撫因右賢王之死,而對單于庭大為不滿的幕南諸部,軍臣強忍著惡心,將伊稚斜這個堂弟——這個故右賢王之子,扶上了右賢王的位置上。
從本心上講,伊稚斜甚至并不太為父親的死,而感到哀痛、憤恨。
——弱肉強食,向來是草原亙古不變的真理。
軍臣能殺死父親,無論是用堂堂正正的絕對,還是從漢人身上學來的陰謀軌跡,總歸都是他的本事;
父親技不如人,被殺死也是天經地義。
作為兒子,伊稚斜為父報仇雖也是天經地義,但相比起錯失了那次良機——那次讓漢人陷入無窮內亂,從此無法團結一心的良機,父親的死對伊稚斜而言,反而沒那么重要。
或者應該說:在父親身死龍城這件事上,伊稚斜對軍臣的憤怒,首先是對軍臣只顧著排除異己,卻錯失了那次打擊漢人,甚至很有可能把漢人打擊到半身不遂的良機,而感到怒其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