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倉……”
“呵;”
“倒是沒發現這小子,還有顆保全家族的心?”
“呵呵呵……”
天子榮新元元年,夏五月。
長安東郊。
聽著身側,郎中令周仁帶回來的情報,劉榮驚奇之余,也不由得一陣哭笑不得。
在劉榮看來,栗倉這個堂兄,算是很標準的漢外戚了。
——武力值不高,但多少有點;
執政才能有點東西,卻也僅限于有點東西。
主打一個樣樣都會,樣樣不精。
最關鍵的是:作為呂氏滅亡之后的漢外戚,栗倉和每一代太后家族的外戚一樣:有一顆保全家族,以免家族步呂氏后塵的心。
曾幾何時,太宗孝文皇帝的母舅薄昭,也曾有這樣一顆心。
但在位高權重之后,經年累月的奢靡生活,以及太宗孝文皇帝的無線縱容,或者說是捧殺,終究還是讓薄昭迷失了方向。
結果到了先孝景皇帝時,擺在竇太后,以及竇氏外戚一族面前的,就變成了‘先有呂氏禍亂朝綱,后有薄昭自取滅亡’,這兩個前車之鑒。
作為漢家的第三代后族外戚,看著兩個前輩都成了反面教材,竇氏說不慌是假的。
好在竇太后的手足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哥兒倆早年,被賣到了關東的黑煤礦,自幼就嘗盡人間冷暖;
同當時的竇皇后相認之后,哥兒倆更是被滿朝公卿大臣拿著放大鏡堅實,甚至被安排了許多德高望重的長者,專門教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此多年下來,竇氏外戚總算是憑借這兩位敦厚、純善的老國舅,以及遠非呂氏、薄氏所能比的嚴謹門風,而確保了家族不會成為又一個呂氏、薄氏。
而在竇氏之后,便輪到了劉榮這一朝的太后家族:栗氏外戚一族。
相較于先前的呂氏、薄氏,以及至今都還存在,且屹立于漢家權力金字塔頂部的竇氏,栗氏外戚的短板,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明顯。
——相較于呂氏,栗氏沒有一位能力出眾,頭腦清醒,手段驚才絕艷的太后坐鎮東宮;
相較于薄氏,栗氏既沒有在劉榮爭儲奪嫡的過程中提供助力,也沒有貢獻出幾個可謂劉榮重用,甚至是幫助劉榮掌握兵權的家族成員。
相較于竇氏,栗氏又沒有竇長君、竇廣國那樣的敦厚老者坐鎮后方。
更準確的說:如今的栗氏一族,更像是開國年間的整個呂氏外戚一族,將掌舵人從呂太后換成了戚夫人。
戚夫人當家做主,領著整個囂揚跋扈的呂氏外戚一族,是個什么概念?
從劉榮直至今日,都還不曾將母族栗氏的任何一人,恩封為外戚侯便不難看出:即便在劉榮看來,這都是個相當令人頭疼的問題。
而今,意外得知自己的堂兄栗倉,居然有了保全家族,將家族引向正確方向的志向,劉榮稍感驚詫之余,也不由得稍感欣慰。
總算是有了一個;
再怎么著,栗氏也總算除了這么一個正常人。
且不提栗倉有沒有這個本事、手段——能有這個想法、志氣,有這個意向,劉榮就已經是深感上蒼垂憐。
剩下的,只要劉榮想……
“給栗倉帶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