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知是已經有主的代王或燕王,還是在上郡、北地郡新封一王,但總歸不可能是藏在燕、代以南,以‘統籌大局’的趙王。
老六長沙王劉發,情況和魯王劉余類似:同樣是帶著政治人物就的藩。
雖然封國確實有點差,但畢竟是先帝一發入魂,臨幸宮女所生,身份實在低微;
就算想從長沙移封,也根本沒有操作空間。
——總得有人去做長沙王的~
你劉發不去,誰去?
身份最低微的皇子,去最差的地方做王,本就是應有之理。
老七常山王劉彭祖、老九中山王劉勝二人,大的巧言厲色,那張嘴堪稱長安一絕。
真要封去了趙國,就算邯鄲城都被這位翻了個底朝天,只怕這位的口才,也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死的說成活的;
小的那個倒是為人端正些,但畢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也多少沾點兄長的嘴強王者。
趙國需要的,不是一個能說會道,甚至即便把天捅出來一個洞,也能保證自己‘于此事毫無關聯’的不粘鍋。
至于老八劉端、小十劉彘,各王膠西、膠東。
——前者身體缺陷實在太過于嚴重,有極為明顯的性格缺陷隱患;
后者曾身陷爭儲奪嫡的政治風波,實在不便掌握兵權。
更小的那三,將他們封去趙國,和空置趙國王位,讓趙國朝堂自主運轉,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封了也等于沒封。
如此一個一個排除下來,掰著指頭算:有資格角逐趙王之位的,也就剩下當今劉榮一母同胞的兩個弟弟:河間王劉德,以及臨江王劉淤。
前者若是不感興趣,那大概率便會是后者;
只是看這狀況,劉德似乎有心爭一爭這趙王之位?
如此一來,究竟由誰人做趙王,就全看天子榮的考量了。
——如果需要一個政治智慧合格、為人穩重的趙王,那就移封劉德;
如果需要一個好控制、好指揮,更讓人踏實,沒有多少自主能動性的傀儡,那就移封劉淤。
怎么選,全看劉榮需要一個怎樣的趙王。
至于劉德的爭取,與其說是為自己添加籌碼,倒不如說是單純在向劉榮表態:大哥,弟弟我對趙國,可不是完全沒興趣的;
大哥可千萬別覺得我沒興趣,就一拍腦門把老三移封為趙王了。
好歹也考慮考慮弟弟我,實在不行,再把弟弟我給淘汰掉嘛……
不住諸王所料:劉德接下來的一番話,劉榮看似是在認真聽,但實則,卻也只是象征性的聽了聽。
——說來說去,也不過是吳楚之亂當中,趙王遂負隅頑抗,曲周侯迫不得已水淹邯鄲,惹得趙地民怨沸騰;
如今時隔三年,趙國不可再無宗親藩王,代長安朝堂鎮壓之類。
話說的漂亮,但歸根結底還是那句:我我我我我!
我也想做趙王!
“河間王所言,也不無道理。”
“——當年,曲周侯一怒而引大河之水,盡淹邯鄲良田萬頃,惹得趙地民怨沸騰,百姓民怨聲載道。”
“先帝不忍行雷霆手段,便暫不設趙王,以郡縣自治趙國之土,欲行懷柔之策,以安趙人之心。”
“只今,時隔三年,再不復設趙國,朝堂只怕就該好生商議一下:趙國盡廢為郡縣之后,北墻若其戰事,趙地,該當如何了……”
對于二弟劉德的毛遂自薦,劉榮也只是模棱兩可的應付了一下,旋即便將此事丟給了竇老太后去考慮。